Skip to main content
傑作漫畫鑑賞

不連續的記憶

By 2008/8/87 7 月, 2022One Comment

 雖然父親節只剩下不到一個小時,還有其他該作的事還沒做完,不過因為從月初就一直很想貼,所以還是想辦法貼一下。

 這是過去《挑戰者月刊》連載陣中年紀最小的張季雅,在2007年8月號所發表的作品,屬於以「球迷」為主題的「帶我去球場」系列短篇連作的其中一篇,講述身為職棒知名主播女兒的女孩,與父親之間的「距離」——想接近卻似乎無法縮短的,記憶的距離。

 這是張季雅開始連載第五個月的作品,繪製當時約是5月,1988年才出生的她才剛滿19歲沒多久。2000年台北市立棒球場拆除的時候才12歲的張季雅,竟然能畫出這樣的作品,讓我看著分鏡不禁手冒冷汗。

 最近中職又是風風雨雨,老實說我並不是個球迷(在小學四年級以後,我似乎失去了對於體育的關心),但看著一些像是「中職沒人看沒錢撐下去就讓它消失吧」的意見,雖然我也是這麼認為,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市場機制,卻仍然覺得很不忍。因為若要依循市場機制淘汰,那我們就必須有著失去一些從以前走到現在,原本想要傳遞下去的未來,就此喪失的共同覺悟——凝聚共識與共同生活記憶的喪失——不過從中華商場、重慶圓環到光華商場,或許台灣人(尤其是台北人)早已習慣了喪失,就算是哪一天連這個城市都失去,說不定還有為數不少的人笑著出國,就此不回頭吧。

 不連續的記憶無法回頭重寫,只能靠我們自己試著動手串起。

 題外話,張季雅基本上是屬於手繪派。在繪製本篇時網點短缺斷貨,只能用有限的網點處理畫面。我個人認為張季雅已經是非常稱職地,在這樣的狀況下完成了她應該完成的任務。但想起十五年前,到處都是漫畫便利屋在賣畫材,今日卻因為印刷技術對於灰階處理的進步,以及大家多用電腦處理網點,甚至根本沒多少人畫漫畫,造成連一些基本網點都買不到的窘境,似乎也是一種文化過去曾存在於此,但今日早已然喪失的象徵。

elielin

本名林依俐,1976 年生地球人。看似任性又狂妄的現實主義者,但是本人卻只覺得自己是獅子座O型長女的典型。原本順便經營出版社並包攬一切雜用,最近則因為心累暫時呈現半退休狀態。

One Comment

劉阿雅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