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跟〈中文漫畫裡「注音」的處理〉一樣,又是將 20 年前發表在日文網誌上的文章用 ChatGPT 中文化。這次是因為上週看到「過去的今天」外掛將這篇文章撈了出來,突然想替文章配個圖,於是拿去餵給 ChatGPT 君,沒想到效果還滿不錯,乾脆順手中文化。

ChatGPT 君將標題「テコ入れの法則」翻成「加把勁的法則」,我覺得有點弱,所以改成「起死回生的法則」。雖然內心覺得「打雞血的法則」好像更接近,但又覺得「打雞血」這個詞有點土,總之還是用「起死回生」吧。


最近因為想要正面狠批某個節目,正在蒐集各種資料與資訊。而就在這個過程中,我遇上了「テコ入れ」這個詞,卻不太確定它的意思,於是稍微查了一下——原本只是這麼打算的,沒想到不知不覺就被這個詞本身以及它的用法吸引住了,深深陷入研究之中。

結果最後甚至還跑去「はてな」上建立了這個詞的條目,既然如此,就順便在這裡也補個筆記,當作備忘。

首先來查查「テコ入れ」是什麼。我本來以為它是某種縮寫,結果竟然是個辭典查得到的日文單詞。根據《大辞林 第二版》的說明,這個詞有兩個主要意思。

てこいれ−大辞林第二版

  1. 人為地介入操控市場動向,特別是為了防止行情下跌。
  2. 為了解決不振的狀況、強化薄弱之處而從外部給予支援。

換句話說,「テコ」是「槓桿原理」裡的那根「槓桿」(漢字寫作「梃子」),是一種用來移動物體的棍子。「テコ入れ」也可以寫作「梃入れ」。在大眾語境中,這個詞通常是指當電視節目或連載作品人氣下滑時,所採取的一種「起死回生」措施。

簡單地說,就是打一劑強心針。

不過話說回來,「テコ入れ」並不是打了就萬事如意的東西。多數情況下,它只是一個走向腰斬或停播的過渡而已。然而,節目或連載作品的悲哀就在於,不能因為「反正也會被腰斬就算了」而放棄。就算過程多麼痛苦,還是得奮力掙扎到底。正因如此,如果「テコ入れ」沒成功,最後就會走向支離破碎的劇情發展與慘不忍睹的結局,只能在懊悔中感嘆:「當時到底為什麼會做出那種決定呢……」

順便也來整理一下常見的「テコ入れ」類型。雖然這是一個讓人心酸的主題,但總結起來的過程還挺有趣的。只要陷入危局,大家想抓住的浮木似乎都一樣。

常見的テコ入れ類型
(電視節目篇)

  • 一般操作
    1. 總之讓女孩子多多出場
    2. 增加泳裝的場面,大幅提升露出度
    3. 加入美食資訊
    4. 新設占卜單元
    5. 派出動物與小孩
    6. 全面強化收視率曾經高過的部分
    7. 加入瘦身法、健康法、育兒法等實用資訊
    8. 更換主持人
    9. 更換固定班底
    10. 更改節目名稱
    11. 加入獎金或獎品制度
  • 特殊操作
    1. 請來 V3(假面騎士)
    2. 辦一場大胃王選手權(電視冠軍/時期限定)

結果還是脫不開「賣弄性感」這招。最先被依靠的就是這個,畢竟人性難違。雖然這樣一一列出來看起來有點蠢,但每一項都有其「能夠提升人氣」的背後根據。

然而,只是單純為了提高人氣就將受歡迎的要素全部堆上來,這種事情素人也能做,專業人士若隨便這麼搞,實在是有失格調。就像『ねるとん紅鯨団』[1]『ねるとん紅鯨団』:1987~1994 年間於富士電視台播放的節目,原本名為『上海紅鯨団』,但因收視不佳而引入「とんねるず」擔任主持,進行大幅「テコ入れ」。儘管節目內容完全變了,名稱也變得莫名其妙,卻大受歡迎,很難說是好還是不好。那樣,雖然靠「テコ入れ」成功拉高了人氣,但結果變成了與原本完全不同的節目。[2]90年代以降的日本電視台娛樂節目普遍有這種傾向。最近的代表作是『エンタの神様(娛樂之神)』。原本是集結歌唱、魔術、搞笑等「娛樂」元素的綜合節目,但中途全面轉向搞笑類型而獲得成功,甚至讓人覺得應該改名為「搞笑之神」。不過現在變得沒那麼好笑了,對我來說,「搞笑之王」這名字可能更貼切。在這些「起死回生劇場」之中,我總覺得可以看到節目製作者在理想與現實間搖擺掙扎的痕跡。

常見的テコ入れ類型
(漫畫/動畫作品篇)

  • 一般操作
    1. 總之先讓女性角色脫衣(少女漫畫則是讓男性脫)
    2. 加入從走光到性愛的各種性感升級
    3. 投入新角色
    4. 快速解決當前敵人或困境,進入新章節
    5. 開始舉辦淘汰賽/錦標賽
    6. 將女性角色幼齒化
    7. 將女性角色巨乳化
    8. 將少年角色變成帥哥
    9. 將已死的敵人或夥伴復活(或其實沒死)
    10. 發現新武器或創造新必殺技
    11. 主要角色(為了升級)開始修行
    12. 殺掉主角群中的某人試試看(之後可以復活)
    13. 主角群中的某人忽然坦承自己其實是外星人
  • 特殊操作
    1. 讓飛燕上場戰鬥(魁!!男塾)
    2. 本來是和食師傅突然開始做洋食(料理漫畫/反過來也有)

你如果心想「這人應該是喜歡《少年 JUMP》或《少年 MAGAZINE》系的漫畫吧…」沒錯,完全正確。對不起啦。

跟電視比起來,我總覺得漫畫的處境其實更加嚴峻。電視節目在企劃階段就受到播放標準、演員等種種限制,因此會自然導向某些方向,但漫畫作為媒體,本來就是在比較自由的範圍中出發的。也就是說,漫畫一開始便可以往任何方向前進,也因此一旦走進死胡同,就真的毫無退路可言。

雖然整篇文章看起來都在調侃,但我認為「テコ入れ」並不只是處理危機的手段,它同時也是在殘酷極限中尋求突破與進步的手法。當你落入必須「テコ入れ」的境地時,也許正是你認清自身本質、咀嚼前人智慧、創造新事物的絕佳時機。

References

References
1 『ねるとん紅鯨団』:1987~1994 年間於富士電視台播放的節目,原本名為『上海紅鯨団』,但因收視不佳而引入「とんねるず」擔任主持,進行大幅「テコ入れ」。儘管節目內容完全變了,名稱也變得莫名其妙,卻大受歡迎,很難說是好還是不好。
2 90年代以降的日本電視台娛樂節目普遍有這種傾向。最近的代表作是『エンタの神様(娛樂之神)』。原本是集結歌唱、魔術、搞笑等「娛樂」元素的綜合節目,但中途全面轉向搞笑類型而獲得成功,甚至讓人覺得應該改名為「搞笑之神」。不過現在變得沒那麼好笑了,對我來說,「搞笑之王」這名字可能更貼切。
elielin

本名林依俐,1976 年生地球人。看似任性又狂妄的現實主義者,但是本人卻只覺得自己是獅子座O型長女的典型。原本順便經營出版社並包攬一切雜用,最近則因為心累暫時呈現半退休狀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