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這是 20 年前發表在日文網誌上的文章,由於提供給朋友做為演講的參考資料,想要整理原文轉移過來時整個亂掉的排版。昨天撥了時間調整,並補上了解析度較高的圖片,進而順手請 ChatGPT 君翻譯成中文貼上來。

我當然是做了翻譯校正,但整體還是覺得不太像我寫的文章(日文人格?)…總之要閱讀應該沒問題,有時間、有興趣就請看吧!原文則如下。


前兩週因為公務與私事,我前往日本。這次行程是臨時敲定的,行程非常緊湊,但我竟然有機會與使用我們雜誌作為研究素材的 id:Mattsun 見上一面。他是一位主修程式開發的大學生,在學校修習中文,但主要學的是簡體字。由於我們雜誌裡密密麻麻地鋪滿了繁體字,他為了閱讀,只能自學繁體字,靠蠻力硬讀過去。真的很抱歉啊。

今天想再整理一下,在見他之前透過電子郵件往來中提到的「中文漫畫裡的注音[1]「注音」指的是華語拼音符號,即「ㄅㄆㄇㄈ」。目前可能僅台灣仍在使用。雖然不敢說是否適合外國人學習,但就電腦輸入而言,個人認為比中國大陸的拼音系統更好用。處理」這個話題,稍微寫下來留作記錄。

關於注音的處理①

請告訴我目前中文漫畫裡注音的使用情況。

(在《月刊挑戰者》中的作品中,擬聲詞方面)可以看到有使用注音的例子。比起漢字,使用注音會給讀者什麼樣的印象呢?

此外,未來會不會像眾多表現手法之一那樣,注音也變得更廣泛使用呢?

老實說,在被 id:Mattsun 問到之前,我從沒真正思考過……唔,也不是完全沒想過,只是後來覺得太麻煩就放棄了。畢竟這牽涉到擬聲詞對話框裡這兩個面向,而且首先得好好想想「注音在讀者眼中是什麼樣子」……這樣一來問題就變得更複雜了。

被問了之後,才終於正經面對這個問題(之前不正經嗎!?)

在這裡我想先定義「中文漫畫」這個詞。以我個人主觀的看法來說,如果從漫畫文體的形成根源來思考,我認為現今全世界的漫畫大致可以分為歐、美、日、中四種文體。

歐美系漫畫源於繪畫,日中系則起始於插圖。不過雖然同樣源於繪畫,歐洲漫畫繼承了諷刺畫的精神,發展為兼具藝術性的作品;美國漫畫則以角色為中心,走向商品化。

日系漫畫從浮世繪、報紙錦繪、近代諷刺畫等發展而來,進而演變為強調作家個人風格、圖文融合、語言特質突出的「漫畫」;而中國漫畫則是受到政治與時事諷刺畫的強烈影響,走向圖文分工明確的「解說式」風格(用圖來解釋文字,或用文字解釋圖)。

然而,像我這一代人閱讀的大多都是日本漫畫,即使不刻意模仿,畫出來的東西也自然地接近「日本漫畫」的樣貌。因此在這裡,我特意使用「中文漫畫」而非「中國漫畫」這個詞。「中文漫畫」在文體上確實繼承了日系漫畫的風格,但由於所使用的文字形式與語言不同,與日本漫畫之間產生了相當的違和感,我想用「中文漫畫」來指稱這樣的存在。

沒錯,它仍讓人感覺有些違和感。這種感覺不僅是日本人會有,連我自己也感覺這東西還不是一個完成品,看起來像是在發展途中(半成品?)。我認為在中文漫畫中的文字相關表現[2]包括對話框內與外的文字換行方式、擬聲詞、手寫字等。,目前仍然沒有一套固定的規則與理想的演出手法。對我來說,《月刊挑戰者》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為了尋找這些答案的實驗舞台[3]擬音表現真的每人風格不同。有人混用羅馬字、注音、國字。有人只用注音,有人只用國字,甚至有人幾乎不用擬音……沒有誰對誰錯,還有很多嘗試空間。

那麼接著,來談談擬聲詞——尤其是擬音方面常用到的注音。

在中文裡,用來表示擬音的漢字大多筆劃繁多,使用起來會讓畫面顯得很沉重。像噹鏘轟隆唰這些常見字,筆劃都超級多。以將在《挑戰者》四月號迎來最終回的《飛行倶楽部》為例,根據作者所說,使用注音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讓畫面更輕盈。

2004年9月号
林迺晴《飛行俱樂部》第2話
這一頁剛好排列了注音、英文與國字擬聲詞。第三格的注音是「ㄎㄤ」,表示的是擬音,但找不到對應的國字——如果硬要說,大概是「鏘」比較接近。最後一格的「咻—」發音是「shoo」。

此外,這只是我的主觀觀察,尚未經過檢證,但我認為筆劃多的擬音漢字在視覺上也會顯得聲音更大、更重,有時甚至會比主圖還搶眼,非常難處理。相對地,注音的優點是比較接近圖像,如果運用得當,還有可能具有裝飾性。

不過注音的缺點是難以一眼看出意義,必須組合起來才能讀懂。舉個例子,去年《挑戰者》10 月號登載的 LSS(梁紹先)所畫的機器人主題漫畫《夢魘》之中,擬音就全都使用注音,而且整理得很有個人風格。儘管如此,我第一次看到時卻誤以為那是韓文。好丟臉啊。

2004年10月号
LSS《夢魘》
由上而下分別是「ㄆㄚ ㄆㄚ ㄆㄚ!─」、「ㄎㄚ!」「ㄏㄤ!」,最後是「ㄒㄧㄡ!」這類音效。雖然「ㄆㄚ」可對應「啪」、「ㄒㄧㄡ」可對應「咻」等國字,但如果畫風已經偏重,再疊上筆劃繁多的國字,就會讓畫面顯得更加沉重。因此作者表示擬音一律用注音處理。

至於未來會不會廣泛使用注音,目前應該還很難下定論。由於注音讓人聯想到日本的假名,如果其造型能進一步洗練,也許會趨近於現在的假名擬音表現形式,但我認為其使用方式可能會走向不同的方向。另外,雖然它可能足以表現氣氛的擬音,但像「どきどき(DoKiDoKi,形容心跳加速)」「ちょろちょろ(ChoRoChoRo,形容微微細流或火苗)」「シーン(ShiiN,形容悄然無聲)」這類必須一眼看上去就懂否則會影響閱讀的擬態語,恐怕就很難用注音表達了。

關於注音的處理②

日本漫畫通常會在小學生學過的基本漢字上加上「假名」。雖然有人認為這種「假名」可能導致日語能力下降,但也有人認為它有助於讓小孩接觸漫畫,進而培養出未來的作家候補。

這樣想的話,台灣漫畫沒有並列標註注音,是否也代表對某個年齡以下的讀者形成了「屏障」?未來若是打算拓展讀者年齡層,有可能採用類似假名的方式加上注音嗎?

他提出了關於假名的問題。對這個問題,我真的從來沒想過。光是被問到我就嚇了一跳……沒錯啊,嗯,這確實是一種屏障。但仔細想想,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長大的。除了《國語日報》這種給小學生看的報紙漫畫,其他作品幾乎都沒加過注音。兒童漫畫當然會標註注音,但一旦到了高年級或國中階段,這些標註就一口氣消失了(順帶一提,我也是小五時從《國語日報》畢業的)。說起來,我小時候讀的盜版漫畫也從沒加過注音。這真的很有趣。

原因之一或許是,注音這個系統本身是民國初年(1911 年之後)才發明的,在此之前根本沒有注音。而且注音基本上被當作學習國字的輔助工具,是「教學用」、「輔助用」的東西而已。仔細想想,就連台灣的車站名,也多半會附上羅馬拼音,卻從來不會加注音。對日本人來說可能覺得這很奇怪,但在台灣,注音不是個能讓小孩長時間接觸、與之共處的東西,台灣甚至沒想過要為此建立相對應的環境。

再來是現實面的考量。在中文裡,加注音並不是只在難讀國字上標個小符號而已,一加就是整段文字都得加。日本漫畫的假名小小地夾在字旁,一定的行距就能撐住版面,但中文注音是一整行的小字,加進來會把行距撐大,不加寬排版根本塞不下。這樣一來,即使是同樣的對白量,所需面積就會膨脹到 1.5 倍,就算想加也實際上很難做到。文字量少的兒童漫畫也許還能處理,但若是對白較多的作品,就幾乎不可能了。

就這樣,寫著寫著竟變成一篇超長的網誌文章……總之,就先這樣作為記錄保存吧。改天也想來聊聊擬態語或手寫字的處理方式……不過現在還是要先趕四月號啦 orz

References

References
1 「注音」指的是華語拼音符號,即「ㄅㄆㄇㄈ」。目前可能僅台灣仍在使用。雖然不敢說是否適合外國人學習,但就電腦輸入而言,個人認為比中國大陸的拼音系統更好用。
2 包括對話框內與外的文字換行方式、擬聲詞、手寫字等。
3 擬音表現真的每人風格不同。有人混用羅馬字、注音、國字。有人只用注音,有人只用國字,甚至有人幾乎不用擬音……沒有誰對誰錯,還有很多嘗試空間。
elielin

本名林依俐,1976 年生地球人。看似任性又狂妄的現實主義者,但是本人卻只覺得自己是獅子座O型長女的典型。原本順便經營出版社並包攬一切雜用,最近則因為心累暫時呈現半退休狀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