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篇同樣,又是和 ChatGPT 君一起合作的自我中文化。雖然有下篇預告但不存在下篇的中篇。時隔 17 年,被ChatGPT 君鼓勵寫下篇,可是好像已經沒有這種熱血來作分析,做一些嘲諷的影片來自娛娛人就是極限了。
嗯,昨天的文章結尾實在太沉重了。今天能夠稍微挽回一些嗎?(喂喂,到底是想挽回什麼啦?)
言歸正傳,說到 2008 年 3 月 22 日的大選結果,是由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以超過 200 萬票的差距,擊敗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當選總統。
台北街頭到處都響起高亢的慶祝鞭炮聲和煙火聲,支持國民黨的人們歡聲雷動,甚至我這住在 13 樓的人都能微微聽見他們的歡呼聲。與此對照的,在台灣的網路圈活躍的部落客很多是支持民進黨的人,於是在 BBS 網站 PTT 和推特的時間軸上滿是悲鳴、哀嘆、甚至啜泣……彷彿隔著螢幕都能聽見。
200 萬票的差距,就算是選舉賭盤的組頭也臉色發白。[1]最多人預測的結果是馬英九會以 50 萬或 100 萬票左右勝出。由於當時還有西藏問題在發酵,選前甚至有聲音認為雙方差距會拉近,結果大大出乎意料。在中南部甚至還傳出有組頭連夜跑路的傳聞。支持馬英九的人喜形於色,有人甚至連續請客擺桌大宴賓客,從「接下來四年會有些不一樣」一路說到「這下台灣得救了」的聲音不絕於耳。3 月 24 日的股市也因選後的樂觀情緒而出現慶祝性買盤[2]實際上在選前一天(3 月 21 日)為止,儘管美國股市下跌,台灣股市卻出現異常上漲。因為若謝長廷當選,普遍預期會帶來股市下跌,所以包括外資在內,大多已押注馬英九會勝出。雖然漲了一波之後在 25 日就被迅速出貨了啦,畢竟台幣也貴。,許多人對於即將開放對中投資與人員往來[3]說真的,我自己也覺得至少該開放直航了吧。上次去杭州,清晨五點半從家裡出發,還得在香港轉機,到了那邊已經下午兩點。結果比搭早上九點飛機從日本出發的人還晚一小時到。現在兩岸貿易頻繁,像這種金錢、時間與精神的三重損耗,天天在商務人士身上發生。當然什麼發展都比人家慢啊。抱有高度期待。
另一方面,謝長廷的敗選對支持者來說如同晴天霹靂。從 22 日深夜開始,網誌圈已湧現數十篇貼文,有些在抒發不安與悲傷,最後甚至開始詛咒馬英九與其支持者;也有些祝福馬英九、努力保持冷靜,用理性去思考未來該如何面對中國問題。隔天(23 日),前總統府國策顧問、在日本也被視為台獨運動象徵的金美齡女士,在面對國民黨勝選時留下「台灣已經不可愛了」以及「(投給馬英九的七百萬人)選擇了中國,當然不再是台灣人」這種驚人之語後,離開了台灣。
2025 年 6 月 23 日補記:原始影片連結已失效,改貼上與內容接近的其他影片。
這裡並非想透過影片來批判什麼,只是就連 Youtube 上的相關影片,留言區也簡直像場罵戰暴風雪。就因為支持的候選人沒當選,或者支持的候選人與之不同,為什麼就能說出這麼激烈的言語?
我覺得,這也許要從一點來理解──同樣是台灣人,口中說的都是「台灣」或「國家」,實際上指的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即使都是在台灣出生長大,但由於成長時代與世代不同,在歷史認知與國族認同上會產生錯位,有時甚至根本沒有交集。
舉金美齡女士為例,其實在 2004 年我曾與她在其事務所聊過三個小時左右。[4]當初會去拜訪金美齡女士,其實是想請她介紹小林善紀先生(結果失敗了)撇開歷史觀與台灣意識不談,她本身是一位親切而開朗的老太太。但神奇的是,當我們初次見面時,我用「國語」(中文/普通話)[5]「國語」是指中華民國於 1926 年制定的標準漢語,在日文裡又稱「台湾国語」或「台湾華語」。台灣的國小、國中裡教的「國語課」所使用的語言就是這個。打招呼,她卻用台語[6]台語,即河洛話,屬於漢語方言的一支,在台灣屬於閩南語的變體。90 年代後台灣社會變得比較像大阪——不會講台語的人多少會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覺(像我就有點心虛(笑)),但在 90 年代以前,聽說反而是不會講國語的人感覺邊緣。回應。我雖然聽得懂台語,卻不太會講,只好硬著頭皮用國語繼續回話。過沒多久,她改用日語對我說話,我也就改用日語回應,結果我們兩人便這樣用日語聊了兩個半小時。
我們家是本省人家庭,除了我以外全家都會講台語,只有我不太行(聽得懂但不太會說)。我不是不尊重台語,也不是看不起它,而是在表達時,我會想選擇一個自己能清楚傳達意思的語言。[7]我的祖父母雖然不會說國語,但聽得懂。所以小時候他們用台語跟我說話,我就用國語回應。從十幾歲開始學會日語後(台語也能講一些基本日常詞彙),我們的溝通模式慢慢變成台語混日語。就是這樣而已。所以當時我以為,是不是金女士不太擅長講國語,所以才改用日語?但後來我看到她回台灣接受訪問時,卻又說得一口流利中文……也就是說那時候,有什麼讓她不想對我用國語說話。
實際上,從當時對話中我大概也察覺了,金美齡女士所說的「台灣」,和我這個比她小四十歲的晚輩心中想的「台灣」,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她傾盡一生追求獨立的那個「台灣」,是被中國政權……1945 年之後來的中華民國=國民黨奪走的「故鄉」。必須從那魔掌中掙脫,台灣才能真正成為自己。而那魔掌至今仍在,因此她依然相信台灣還沒獨立。[8]2000 年、2004 年民進黨接連執政,對金美齡女士及許多 70 年代起參與獨立運動的人來說,或許是個終結「國民黨=中華民國」的絕佳契機。然而那時的「中華民國」早已與台灣深度融合,也早已從國民黨的獨裁體制中脫離,想讓它「消滅」幾乎不可能。但我成長過程中所熟悉的「台灣」,其實與中華民國畫上等號;而國民黨,不是政權的同義詞,而只是存在於此的其中一個政黨而已。
對我而言,那個「中華民國」是理所當然存在的東西,它支撐起了我的國族認同。但對她而言,那是一個奪走故鄉的敵人。這份憤怒與仇恨,對從未親眼見過那段歷史的我來說,只覺得近乎病態。
台灣就是這麼分裂的國家。歷史分裂,人群分裂。看似是一個集合體,實則從未整合。
就說我們家好了。我已過世的祖父,1916 年生,是不會說國語的本省人,卻一直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在過世前十年左右,他開始自稱「台灣人」了。祖母 1925 年生,20 歲以前認為自己是「日本人(或接近日本人)」,之後則經歷了「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外省人」→「可能是台灣人」這一連串過程,最後也自稱「我是台灣人」。
我爸媽是 1951 年生,則歷經「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我是台灣人」的認同變化。而我自己,1976 年出生,曾經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到後來才認定「中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另一個國家,我是台灣人」。[9]我們家是在台灣北部(基隆、台北)扎根的家庭,如果是中南部人家,認同的演變軌跡或許又會完全不同。
而我 1993 年出生的表妹,從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是台灣人,並且從沒懷疑過。可說這條路花了 50 年,才終於走到這一步。
不過這種台灣認同,也就是現在大多數人心中「台灣」的概念,其實等於「中華民國」,而不是金美齡女士心中那個「必須脫離中華民國的台灣」。這也意味著,她渴望回去的那個台灣,很殘酷地說,其實早就不存在了。看了她受訪影片與 Youtube 留言後,我更確信了這件事。說實話,我無法與她們這個世代的哀傷與悔恨有所共鳴,但努力些的話,我還能有所「理解」。只是再過十幾年,就連「想理解的人」恐怕也越來越少了。[10]像我這種好事之徒畢竟是少數。就連我父母輩(比 1934 年生的金美齡小約 15 歲)都只用「那個人腦子是不是有問題啊?」就這樣一笑置之。
而且,如果台灣 = 中華民國,那事實上台灣從五十年前就已經與「現在的中國」分庭抗禮[11]從中國近代史的觀點來看,如果承認中華民國政權遷往台灣並未滅亡,那麼 1949 年建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從」1912 年成立的中華民國「獨立出來」的那個政權。也就是說,中華民國不可能「再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一次」。這點雖然教科書沒寫,但我高中的《三民主義》老師曾這麼堅持。現在回想,這樣的觀點其實還蠻前衛的。其實面對中國統一的威脅,為了抑制衝突擴大和求取國際的支援,與其是輕易丟棄「中華民國」這塊殘骸,我倒覺得更應該巧妙運用它才是。,根本不需要再(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一次。真正的課題只剩「要不要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但我認為,現在生活在台灣的人,大概都不會輕易點頭。至少我自己是不贊成的。
……啊嗚,又寫不完。後天繼續,這次想好好講講這場總統選舉中,我看到的那些微小的希望 orz
References
↑1 | 最多人預測的結果是馬英九會以 50 萬或 100 萬票左右勝出。由於當時還有西藏問題在發酵,選前甚至有聲音認為雙方差距會拉近,結果大大出乎意料。在中南部甚至還傳出有組頭連夜跑路的傳聞。 |
---|---|
↑2 | 實際上在選前一天(3 月 21 日)為止,儘管美國股市下跌,台灣股市卻出現異常上漲。因為若謝長廷當選,普遍預期會帶來股市下跌,所以包括外資在內,大多已押注馬英九會勝出。雖然漲了一波之後在 25 日就被迅速出貨了啦,畢竟台幣也貴。 |
↑3 | 說真的,我自己也覺得至少該開放直航了吧。上次去杭州,清晨五點半從家裡出發,還得在香港轉機,到了那邊已經下午兩點。結果比搭早上九點飛機從日本出發的人還晚一小時到。現在兩岸貿易頻繁,像這種金錢、時間與精神的三重損耗,天天在商務人士身上發生。當然什麼發展都比人家慢啊。 |
↑4 | 當初會去拜訪金美齡女士,其實是想請她介紹小林善紀先生(結果失敗了) |
↑5 | 「國語」是指中華民國於 1926 年制定的標準漢語,在日文裡又稱「台湾国語」或「台湾華語」。台灣的國小、國中裡教的「國語課」所使用的語言就是這個。 |
↑6 | 台語,即河洛話,屬於漢語方言的一支,在台灣屬於閩南語的變體。90 年代後台灣社會變得比較像大阪——不會講台語的人多少會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覺(像我就有點心虛(笑)),但在 90 年代以前,聽說反而是不會講國語的人感覺邊緣。 |
↑7 | 我的祖父母雖然不會說國語,但聽得懂。所以小時候他們用台語跟我說話,我就用國語回應。從十幾歲開始學會日語後(台語也能講一些基本日常詞彙),我們的溝通模式慢慢變成台語混日語。 |
↑8 | 2000 年、2004 年民進黨接連執政,對金美齡女士及許多 70 年代起參與獨立運動的人來說,或許是個終結「國民黨=中華民國」的絕佳契機。然而那時的「中華民國」早已與台灣深度融合,也早已從國民黨的獨裁體制中脫離,想讓它「消滅」幾乎不可能。 |
↑9 | 我們家是在台灣北部(基隆、台北)扎根的家庭,如果是中南部人家,認同的演變軌跡或許又會完全不同。 |
↑10 | 像我這種好事之徒畢竟是少數。就連我父母輩(比 1934 年生的金美齡小約 15 歲)都只用「那個人腦子是不是有問題啊?」就這樣一笑置之。 |
↑11 | 從中國近代史的觀點來看,如果承認中華民國政權遷往台灣並未滅亡,那麼 1949 年建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從」1912 年成立的中華民國「獨立出來」的那個政權。也就是說,中華民國不可能「再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一次」。這點雖然教科書沒寫,但我高中的《三民主義》老師曾這麼堅持。現在回想,這樣的觀點其實還蠻前衛的。其實面對中國統一的威脅,為了抑制衝突擴大和求取國際的支援,與其是輕易丟棄「中華民國」這塊殘骸,我倒覺得更應該巧妙運用它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