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舊文跳了出來,既然看到了,就調整了版面。在 2008 年台灣總統大選結束後,應該是有感而發吧!17 年前的我在日文網誌寫了一篇長文後,意猶未盡(?)地還想第二天再繼續寫。第二天也繼續寫了,但沒有持續到第三天(汗)
這個「上篇」裡面談到「民主」在台灣的扭曲,還有「我們好像學會了投票,但還沒學會相互尊重」的集體錯亂。如果只是 2008 年的問題就罷了,但到了 2025 年,這似乎還是問題。所以呢…就請 ChatGPT 君翻譯成中文了。有興趣看原文的請點這裡。
標題是模仿《遙遠的甲子園》的。那部作品真的很棒,推薦大家都去看。比起小學館的文庫版,我比較喜歡雙葉社 Action Comics 版的封面,不過現在超難買,令人扼腕。
正題。久違地寫一篇台灣政治相關的文章。對想看次文化相關內容的讀者不好意思。但說真的,這種主題其實不好寫,我自己也不太想碰⋯⋯不過最近有些東西實在很想吐出來,剛好今天又是台灣的「青年節」,身為一名青年,還是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吧(苦笑)。
最近正在趕四月號雜誌的編輯作業時,日本某電視節目製作公司的工作人員送我一張收錄有台灣總統大選報導片段的 DVD,做為感謝我協助他們前期資料蒐集的回禮。當時實在太忙了,直到今天才終於打開來看。
內容是朝日電視台『Sunday Project』的特輯片段,本以為最多只有 10 分鐘,沒想到竟然長達 30 分鐘。光是這點就讓我吃了一驚,顯然他們很重視這次選舉。 [1]當然,也可能單純是因為『Sunday Project』節目本來就偏長。裡面從街頭訪問到候選人專訪都有,整體可以感受到投入的製作力道。能從日本人的視角看到台灣現況還挺有趣的,雖然聽到評論員說什麼「民主進展順利,國民素質很高」時,我在心裡吐槽:「喂喂,這也太過譽了吧!」──但整體來說,還是滿有趣的。
會說是「過譽」,乃是因為這十幾年來台灣經歷的,其實還不是所謂的「民主」,而是朝向民主的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還沒有完成。偏偏在這樣的階段就被其他國家稱讚「進步了」、「好棒喔」之類的,結果導致國內一些人莫名膨脹,讓人看得頭痛。
民主(Democracy)這個概念本來就是歐洲起源的,即使在歐美社會也花了很長時間與大量社會資源去內化、消化、落實。而要讓民主融入中華文化背景這種長期依賴「仁君式獨裁」的華人社會,我認為需要的時間與資源還要更多。更別說無論怎麼努力都一定會出現「不相容」的地方,而修補那些不相容的點也需要時間與資源。所以台灣到底能先抵達「稱得上民主的狀態」,還是會先把資源耗光,其實誰也無法保證。
當然,如果在消耗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率地使用時間、創造出等量甚至超過的資源,那就沒問題了。而台灣這二十年來[2]雖是外行看法,但我認為可以從 1991 年 5 月李登輝正式廢除超長期戒嚴令(前後長達 38 年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開始算。當時我才 15 歲,國三,正準備升高中。,動員了上千萬人的寶貴人生,耗用了八〇年代末以前累積下來的社會資源,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華人社會「民主化大實驗」。
一直到 2000 年之前,許多資源都投入在政治體制的調整上,但換來的是言論自由的前所未有的解放,半鎖國狀態的外交也打開了,對外經貿得以擴展。這些變化也伴隨著新資源的補充,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平衡。只是,李登輝任內沒有像蔣經國那樣進行經濟(社會資源)的基礎建設,留下的缺口自然落到後任陳水扁手中承擔。
年初國會選舉結束後,針對民進黨失去民心的原因,日本媒體普遍認為是「陳水扁家族的金錢醜聞」,但我個人認為這只是台灣媒體煽動下的表面結果。貪污或挪用公帑這種事,在華人社會幾乎是文化常態,與其說人民期待總統或公職人員的清廉,不如說「我都照金額給錢了,為什麼你沒照約定行事」才是更真實的情緒。也就是說,台灣媒體之所以抓著金錢醜聞不放,其實導因於這種「付了卻沒服務」的不滿。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早年李登輝時代的公職人員也會要求一些賄賂……喔不,而是該稱之為類似「關說手續費」之類的。只是當時整個制度很清楚,根據官職與權限,行情價都有明文規定,整體上像是商業行為一樣運作。而 2000 年後的民進黨政府,企業主們本來期待「現在應該不用再上繳保證金,也能好好運作吧?」但實際上他們心裡也知道事情不會那麼簡單,於是仍願意支付。沒想到打開一看,發現索賄的氣焰比以前更強,國民黨時代那種「有行情價」的體系早就崩壞,不但要大額現金,還經常收了錢就裝沒事,這樣的情況讓企業主們長年累積了極大的反感。
但企業主也是選民之一,就像無業者也有一票。民進黨當年還是弱小在野黨時,這種「一票一票都平等」的理念沒錯,但是都當上了執政黨,仍堅持這種思維就有問題了。
2000 年之前的李登輝時代,是一種「我們來試試看民主能不能帶來社會資源的增長(以台灣為本位,畢竟大家都是台灣人)」的感覺;但到了陳水扁時期,則變成了「為了民主要把所有資源都砸下去(以台灣為本位,否則你就不是台灣人)」。原本是為民所爭取的民主,最後卻成了束縛人民的工具。本末倒置的政策導致對中國的投資與流通受到不合理限制,資源本來就已不多[3]90 年代怠惰基礎建設,高鐵建設延宕、機場設施混亂、國內網路硬體落後等等,導致資源被消耗卻無法有效補充。,卻被用在一些莫名其妙的補助或鼓勵政策[4]某些可以視為「分贓」的政策。為了爭取特定產業在選舉中的支持,或因為受到支持,就先立法編預算發獎金、補助,但對成果與成果審核卻極為鬆散。2000 年後政府舉辦的漫畫類補助與獎項之多,也可從此解釋。上,扭曲了以貿易為主體的經濟流動。
再來談談那群對民進黨反感到極點的企業主。你可能會想,他們只是少數既得利益者吧?但台灣有超過 97% 的企業是中小企業,企業主的人數根本多到不容小覷。而且即使不是倒閉,只是因為賺不到錢而收掉店面的小企業主也不在少數,因此而失業的人之後自然也會產生不滿。
所以若要從經濟面來說明民進黨失去支持的背景,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還有一點是,這十幾年來,「民主」這個詞的意涵,似乎被偷偷置換了。以前我國中時學到的「民主」是「由人民主導的統治」;但不知何時開始,它變成了「由人民作主的統治」。我覺得這並不只是民進黨的問題,而是所有政黨,只要一沾到選舉熱,政治人物與政客們就會齊心協力把意思給偷換了。這真的很危險。因為「人民是主人」的話,那誰是下僕?
接著就會出現歧視。一般市民歧視公職人員,公職人員歧視市民,本省人歧視外省人,外省人歧視本省人;原住民、外籍勞工、中國人、身心障礙者、剝削人的資本家、被壓迫的勞工⋯⋯所有人都被貼上了標籤。非綠即藍,非藍即綠,二分法之下,勝者為王(主人),敗者為奴(下僕),這根本是帝制或獨裁思維,卻被套用在民主框架裡。於是大家拚命想成為勝者(多數),卻忘了尊重敗者(少數)。
然後劣化到不行的媒體還在那裡煽風點火,「怎能讓主人受苦於這種下僕?」、「只要拉下(殺掉?)昏君[5]「昏君」意指愚蠢無能的君主。台灣的媒體常把總統陳水扁一家描繪得宛如古代皇族,例如稱陳總統的女兒為「公主」,稱她的丈夫為「駙馬」。而在 3 月 22 日馬英九確定當選後,媒體立刻也將他的兩位女兒稱為「公主」。台灣雖然表面上是民主體制,但這種現象也許正好證明了整體的思維模式其實仍未真正脫離帝制。陳水扁,一切都會好轉」[6]這兩種想法其實本質上是矛盾的,然而在台灣卻不知為何可以並存毫無違和感。之類的宗教式言論滿天飛。雖說其實台灣的選舉活動本來就有點像宗教儀式。
投票不是為了成就什麼目標,而是為了懲罰某人、發洩不滿、阻止某些人得逞——這種選票淪為武器的氛圍,哪怕退讓一百步一千步,我也無法說這是「進步的民主」。
唉,寫了這麼多,才完成一半⋯⋯太累了,後半篇明天再繼續吧。
References
↑1 | 當然,也可能單純是因為『Sunday Project』節目本來就偏長。 |
---|---|
↑2 | 雖是外行看法,但我認為可以從 1991 年 5 月李登輝正式廢除超長期戒嚴令(前後長達 38 年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開始算。當時我才 15 歲,國三,正準備升高中。 |
↑3 | 90 年代怠惰基礎建設,高鐵建設延宕、機場設施混亂、國內網路硬體落後等等,導致資源被消耗卻無法有效補充。 |
↑4 | 某些可以視為「分贓」的政策。為了爭取特定產業在選舉中的支持,或因為受到支持,就先立法編預算發獎金、補助,但對成果與成果審核卻極為鬆散。2000 年後政府舉辦的漫畫類補助與獎項之多,也可從此解釋。 |
↑5 | 「昏君」意指愚蠢無能的君主。台灣的媒體常把總統陳水扁一家描繪得宛如古代皇族,例如稱陳總統的女兒為「公主」,稱她的丈夫為「駙馬」。而在 3 月 22 日馬英九確定當選後,媒體立刻也將他的兩位女兒稱為「公主」。台灣雖然表面上是民主體制,但這種現象也許正好證明了整體的思維模式其實仍未真正脫離帝制。 |
↑6 | 這兩種想法其實本質上是矛盾的,然而在台灣卻不知為何可以並存毫無違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