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提到「台灣獨立」,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從中國獨立出去」,但其實這背後的故事比想像中複雜。就像我們在講「搬出去住」之前,得先弄清楚自己是要從爸媽家搬出去,還是要從跟朋友合租的房子裡搬出去?還是從一開始你就只有幾個瓦楞紙箱?連自己目前住在什麼裡頭都搞不清楚,又到底是能夠搬到哪裡去呢?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從中華民國獨立?

很多人——尤其是外國人——聽到「台灣獨立」就以為台灣是要從中國獨立,將這裡的「中國」以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就是北京政府),於是在腦中描繪出一幅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畫面,因此投以關愛的眼神,某些台灣人也很享受這樣的關注。但是實際上,台灣從來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過啊!1949 年以後,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北京政府雖然一直在對岸喊著「統一」,但也一直沒真的來過,更遑論統治了。

所以說,台灣獨立從來不是要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很多人都搞錯了。

那麼,台灣究竟是要從哪裡獨立呢?這說來就有點複雜。首先,「台灣」現在是用中華民國的名義與架構在運作,而中華民國的憲法裡還寫著「中國固有疆域包括大陸地區」。因此對於很多支持台獨的人來說,中華民國無論是名義與架構都帶著「大中國」的成分,或該說是當年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分裂得不夠乾淨,使得北京政府成天想認親=統一,應該要將其拋棄,建立一個名字叫「台灣」的全新台灣國,將國旗重新設計,憲法也應該完全按照現在的情況重新寫過。

也就是說,支持台獨的人追求的是「從中華民國獨立」,至於被拋棄的中華民國要怎麼處理,並不在他們的考量之中。但很顯然地,如果隨意拋棄中華民國,等於是宣告拒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親」,對北京政府說:「喂!不要再說我們是一家人了,我和你才不是一家人!」如果真的這麼做,可以想見至今基於「兩岸一家親」的紅利將會被悉數收回,而放棄跟台灣親近=統一的北京政府會在軍事面上做出什麼,更是難以想像。

況且不管北京政府會如何,其名義與架構來到台灣實質運作七十年以上的現在,「中華民國」早就已經是一艘和「台灣」融合的忒修斯之船,要拋棄實在不是一個現實的選項。

「一個中國」有兩個

說起「一個中國」有兩個,一定會讓很多人感到不解:「什麼意思?不是『一個』中國嗎?怎麼還會有『兩個』?」其實,這正是兩岸長達七十多年的微妙分歧。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都說自己代表「中國」,但問題是,他們對「中國」的解釋完全不一樣——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而中華民國則有中華民國的「一個中國」。雖然兩邊都寫做「一個中國」,其實是不一樣的東西。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政府)所定義的「一個中國」非常簡單:「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家包含了大陸、香港、澳門,還有台灣。」就是這樣而已。按照他們的說法,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只是暫時沒有統一。北京政府在國際場合不斷重申這一點,還要求其他國家必須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也就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的中國代表。從 70 年代以來至今,中國一直堅守這個「一個中國」。

但另一邊的中華民國(台灣政府)就複雜了。1949 年以前,中華民國統治整個中國大陸,後來因為國共內戰失敗,退守台灣。然而,來到台灣的國民政府並沒有放棄「身為中國」的主張,認為自己只是「暫時在台灣」。所以,台灣政府也是喊著「一個中國」,但這個中國是以「中華民國」為代表,具體定義是「一個中國應指 1912 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臺澎金馬。臺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和北京政府的「一個中國」相較,顯得相當彆扭。

簡單地說,就像是街上原本有一家老牌麵店,老闆被趕出去後開了一家小麵店,兩家都覺得自己才是這條街上最正統的麵店就罷了,還都覺得對方的麵店也是自己的,遲早要收回經營。老牌麵店說小麵店是自己的,得到了較多街坊鄰居的認同,而小麵店說老牌麵店是自己的,則一直沒什麼說服力,說真話最近也只想好好經營自己的小麵店,可惜一直無法和老牌麵店取得共識。

「九二共識」之後也過了三十年

不過,說無法取得共識也不盡然正確,在歷史上,這兩個看似不相容的「一個中國」的說法還真的曾經交會。1992 年兩岸舉行會談,當時提出了「一中各表」的概念——雙方都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這個「中國」的解釋可以不一樣。北京可以認為「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台灣可以認為「中國」是中華民國。

再用麵店來舉例的話,就是只要承認兩家麵店都是大家的,你可以覺得兩家都是你的、我也可以覺得兩家都是我的。

坦白說,這是什麼薛丁格的共識…實在太模糊了吧…但是,它卻確實幫助兩岸暫時避開了更大的爭議,至少在表面上,看起來有了共同的前提。

政治真是令人費解。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前提也逐漸不合時宜。

如同一開始提到的,北京政府的統治從來不及於台灣,1949 年以來,台灣有自己的常住人口、政府和外交政策,即便領土範圍定義不清,但台澎金馬也有軍隊維護——充分具備成為國家的條件,卻長達幾十年不被當作一個國家,還得發明「政治實體」這種詞彙來自我解釋。

這原本就已經很委屈了,隨著中國經濟與軍事實力的崛起,北京政府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逐漸增強,相對地台灣政府在國際上的空間則愈來愈小,影響力愈來愈弱。同時,在 1980 年代末期解嚴後開始的「本土化運動」在文化、政治、社會、教育等各方面發酵,對外心態愈來愈無法保持大中國的中華民國,九二共識後的在三十年間漸漸變成愈來愈向內固執的小台灣,這也使得很多台灣人無法或不願去理解這個沒有共識的共識,甚至覺得與其繼續爭論「誰才是中國」,不如直接強調「台灣就是台灣」。

不談統一,就是搞分裂

那麼,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難道就不能坐下來,好好面對目前 2024 年的實際狀況好好談談嗎?這還真不容易。因為北京政府至今仍舊堅守著七十年來不變的「一個中國」,希望台灣政府能夠繼續像個大中國,依據三十年前的九二共識來一起討論「誰才是中國」——但歷經李登輝到陳水扁、蔡英文執政之後的台灣政府,顯然已經不想跟北京政府討論「誰才是中國」,而且三十年來中華民國在民進黨執政造成的內耗下,國力早已衰退到無法與過去同日而語,外交關係也在蔡英文任內幾乎全毀,要跟北京政府討論「誰才是中國」,等於是準備被統一。

如果不想統一的話呢?

1991 年,台灣政府在李登輝執政時期通過《國家統一綱領》,用「終極統一」的說法取代蔣經國在 1981 年提出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政策,以「一個中國,兩個政治實體」為中心,發展了出很多政治術語,像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中國稱之為「兩國論」)、「階段性兩個中國」、「海峽兩岸分裂分治」、「海峽兩岸互不隸屬」等,試圖向北京政府與國際社會強調台灣政府的主權獨立性=從未受北京政府支配,也試圖讓「中華民國」擺脫「中國」的色彩。然而,「兩國論」引發了北京政府的強烈反彈,認為這是明明白白的分裂言論。從此,中台關係進入長期的緊張狀態。

陳水扁延續了李登輝時期的台灣本土化路線,卻在 2002 年提出「一邊一國」的論述,直接點明:「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雙方互不隸屬」。這一說法將兩岸關係定調為完全分裂的狀態,不再有「一個中國」的框架,等於是對九二共識的否定,被北京視為赤裸裸的台獨。面對國際社會,陳水扁多次推動公投以強化台灣主權,也試圖在國際上提升台灣的能見度,但這些舉措也引發美國與北京政府的警惕,兩岸關係陷入高度緊張。

到這裡,其實也可以看到北京政府的態度——如果台灣政府想代表中國,就是在搞分裂。如果台灣政府不再想代表中國,也是在搞分裂。講兩國論,就是「兩個中國」搞分裂,什麼都不能談。講一邊一國,就是「一中一台」要台獨,將不惜飛彈伺候。

只要不想統一,就是搞分裂,就是要台獨。

遊走在模糊地帶

於是,2008 年上任的馬英九選擇了採取務實的方式處理中台關係,在任內重申對「九二共識」的支持,回歸模糊的「一中各表」,並將其作為兩岸互動的基礎。政治雖然因為九二共識真的不合時宜而仍舊不好談,但經濟就沒有歷史包袱。在馬英九執政期間,兩岸簽署多項經貿協議,包括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內,使得兩岸在經濟層面的往來趨於密切。可是,這種親中路線在台灣內部也引發爭議,後來甚至爆發了太陽花學運。可見許多人擔心經濟層面的靠攏會削弱台灣的主權,進而走向統一的道路。

認為「台灣就是台灣」,不想再與「中國」牽扯的人愈來愈多。

在這種氛圍裡上台的蔡英文,認定「九二共識」等同於「一國兩制」而拒絕接受,主張「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其現狀不容片面改變。這看起來很強硬,但說穿了就只是「維持現狀」,不積極統一也不宣布獨立,利用美國在中台問題上維持「戰略模糊」的立場,在和九二共識不同的模糊裡,以民主之名做為宣傳主軸,對內強化台灣人民的主體意識,對外努力加強與美日等國的關係——雖然丟了十個邦交國,但大大提升國際能見度。然而從北京政府看來,蔡英文的政策步步逼近實質台獨,導致對台的軍事壓力與外交打壓日漸升高,馬英九時期能談的事情,也全都不能談了。

蔡英文之後,賴清德接棒成為 2024 年的新任總統。賴清德在過去曾自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這使他在競選期間面臨許多對於兩岸政策的質疑。然而,做為總統的賴清德,在兩岸關係上的表態明顯更加謹慎。他延續了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政策,但同時強調「中華民國台灣」的主權絕不容侵犯,並拒絕任何形式的統一前提。

剛才說過了,只要不想統一,就是搞分裂,就是要台獨。因此,北京對賴清德的政策抱持高度警戒,視其為台獨路線的延續,對台軍事演習與外交孤立的力度未見減弱,甚至更為變本加厲。

從馬英九的「一中各表」、蔡英文的「維持現狀」,到賴清德的堅持主權但不避談獨立,反映了台灣人民身分認同的轉變,也看似日益接近北京政府的底線。模糊或許曾是一種緩和方式,但在現今對抗升高的情勢下,模糊地帶正變得愈發狹窄。

台灣的未來會是什麼樣?

回顧台灣政府這幾十年的兩岸論述,大概每十年會變一次,時而模糊,時而直白,但終究圍繞著一個核心——台灣到底該往哪走?

北京政府那邊的態度倒是從沒變過——只有一個中國,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不管台灣政府怎麼說,北京政府只要一聽到什麼台獨、分裂,就馬上擺出「不惜一戰」的姿態。

問題是,台灣其實早就有自己的政府、軍隊、貨幣,甚至還有總統選舉,這不就是個國家了嗎?偏偏國際間大多數國家又不敢大聲說「台灣是國家」,於是台灣至今仍然只能尷尬地靠著「政治實體」這個模糊詞彙,在國際場域的模糊地帶裡謀生存。同時,在本土化運動和兩岸關係愈來愈緊張的背景下,台灣人的自我認同逐漸強化,對於大陸的親近感則愈來愈低,出聲吶喊「台灣就是台灣」的欲求甚是強烈。

這麼下去,台灣的未來會是什麼樣?

也許,有一天台灣政府會選擇更明確地表達自己是什麼,無論是用「中華民國」的名義還是以「台灣」為名,或是乾脆叫做「神聖蕃薯帝國」,都將會是一個大冒險,畢竟北京政府不可能會坐視不管。

也許,台灣政府會繼續「維持現狀」,遊走在北京政府的底線和國際支持之間,持續尋找模糊地帶求生存。

也許,啪地一聲就統一了。

說到底,台灣政府真正該做的,是怎麼找到一條既能生存又能有尊嚴的道路。這條路怎麼走,世界都在看,只希望台灣政府對自己更為誠實點,能走得更為踏實點。

elielin

本名林依俐,1976 年生地球人。看似任性又狂妄的現實主義者,但是本人卻只覺得自己是獅子座O型長女的典型。原本順便經營出版社並包攬一切雜用,最近則因為心累暫時呈現半退休狀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