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嗯,雖然我想大家可能比較想看午餐便當紀錄而已經不想看什麼死刑不死刑的,不過因為已經跟三個人以上提到這件事情,所以就乾脆記錄下來。我並非真的對於法學或犯罪學有很深入研究的人,以下只是將我個人因為興趣收集與閱讀的案例與相關知識消化之後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是什麼專業評析,還請以此為前提參閱。文長。

關於死刑⋯或說是廢除死刑這件事,我個人的態度跟對於核能發電⋯或說是非核家園乃至廢核是差不多的——當然不是不行,但我想如果沒有比現在更進步的科技出現支援,「現在」大概是行不通的。

刑罰的分類

我記得以前看過將人間的刑罰歸納為四大種分類(出處不記得了,好像是德國的?):身體刑、自由刑、財產刑跟名譽刑。這個區分方式對我在思考「罪」與「罰」與「刑」時有很大的影響。

「身體刑」是最傳統的,也就是從宮刑鞭刑到拔舌斷手腳,直接對受刑者下刀的刑罰,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殺人償命,其最終的歸結就是死刑。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權意識使得大多數的身體刑都被廢除,絕大多數的國家都只剩下了死刑。

至於「自由刑」就是把受刑者關起來,關個幾天還是所謂關到死的無期徒刑都是。「財產刑」就是罰金,乃至沒收財產之類。而「名譽刑」則是在受刑者臉上手上刺青,或是在你護照蓋淫蟲認證章那種,簡單地說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你犯罪的刑罰⋯這也因為人權云云所以跟身體刑一樣,現在比較少國家實施。

而就我個人的見解,身體刑的本質是「懲罰(滿足報復=發洩憎恨)」、自由刑的本質是「隔離(取得安心=停止恐懼)」、財產刑的本質是「賠償(彌補損失=撫平不甘)」,而名譽刑的本質是「標示(提醒注意=降低猜忌)」⋯基於以上的思考,我個人認為這四者因為各有其功能,是「無法互換」的。

分類的不可替代性

所以,主張廢除死刑者常常提出應使用無期徒刑來取代死刑的方案,我個人認為這是不了解人性與人心,以及「罪」與「刑」與「罰」本質的鄉愿見解(不過換個角度,我覺得若非場面話或打官腔,能夠真心這麼想的人,其實真是挺善良的,不像我這麼邪惡)。如果你沒有辦法讓「犯罪者應該要受到懲罰」、「壞人必定要遭到報復或現世報」這樣的想法從世上消失(附帶一提,有些把復仇心當俗念心魔的宗教確實能解消這種想法,可惜你總不能期望全世界的人都信教都放下俗念),又一定要廢除死刑的話,身體刑只能用身體刑來取代,就是應該恢復宮刑鞭刑乃至剁手腳——沒有死刑,但性犯罪者就宮、暴力犯罪者就鞭、偷東西就剁手、散佈謠言就拔舌、殺人者斬其雙腳挖其雙眼削其鼻耳唇——不然是無法取得平衡的。

啊。不過不管是宮是鞭是剁還是拔斬挖削,只要還有條命就是有再犯可能。本質是給予懲罰的身體刑與促進反省並沒有必然關係⋯或說刑罰這種事情本來就無法促進反省,反省要靠教育感化——而因為這教化工作常跟徒刑的執行一起進行,使得很多人誤認為犯罪者只要被關一關就會自我反省。醒醒吧,不會的。

然而,現在為什麼會留下死刑,就是因為人們認為宮刑鞭刑剁手拔舌太過殘忍,為了證明自己是文明的,才會只剩下死刑啊!或許連死刑都不要,廢除所有的身體刑才能證明我們是文明的,可是人這種動物明明根本不文明——我們會憎恨、會恐懼、會心有不甘、會互相猜疑——是的,這沒一項是好事,但這就是人不是嗎?

人是否有權懲罰人的矛盾

話說回來,同樣是我個人的見解,「廢除死刑」或說「廢除身體刑」的根源,與其說是什麼文明不文明,應該也還是在於「人是否有權懲罰人」這件事吧!如果人皆平等,沒人有權傷害奪取他人性命,那麼執行死刑就會造成矛盾——傷害奪取他人性命者有罪,但若以傷害其身體或奪取其性命的方式懲罰這罪人,就是犯了跟這罪人一樣的罪——這樣的想法吧。我覺得也是蠻有道理的,只是懲罰報復這種事是衝動而紮根在人性欲求之上,要每個人都放下是很困・難・的。就像我們知道要非核家園就是要少用點電,但有人就是連隨手關燈都做・不・到。

簡言之,我覺得廢除死刑的思考有它的道理,但若無法找到能夠不傷害受刑者卻充分具備「懲罰(使其痛苦或生不如死)」功能的刑罰替代,純粹用不文明、有冤罪之類的理由來訴求,究竟很難落實。不過我相信如果科技能更進步,或許也不是不可能⋯這個又是另外一個話題,有人要辦付費講座找我去講的話再說吧(好累)

另外,我認為用冤罪來談廢死是很笨的,怕冤罪誤殺清白者,死者無法復活,所以要廢死,那麼徒刑也可能會因為冤罪誤關清白者,時間不也是無法回溯,難道要廢徒刑嗎?希望廢死論者若是真心想廢死,請保持理性訴諸哲學,寄望科學,不要再訴諸感性用冤罪當理由了,得靠後天養成之同理心,怎麼玩都是贏不了人類先天具有之復仇心的。

最後,我認為所有的刑罰都是治標不治本,再怎麼嚴厲的刑罰還是會有蠢蛋笨蛋以身試法,還是會有被逼到絕境的人鋌而走險。然而嚴刑提高犯罪風險,多少有助於還有餘裕想一下的人壓抑其犯罪的衝動⋯這麼說吧,如果殺人不用受罰,我一定已經殺了兩到三個人(對名單有興趣者請私訊),或是早就被人殺死了。

結論。我總覺得死刑這議題不該是用贊成反對來區別,而是應該思考它究竟是否有需要⋯基於以上的思考,各位應該也能明白,我雖然認為未來或許可能因為科技的進步找到替代方案而不再需要死刑,但「現在」仍然是需要的。

又。本文有三分之二以上是用iPhone的語音輸入機能寫成的,雖然一直把「自由刑」辨識做「自由行」、「死刑」辨識做「死心」之類,但就整體而言,辨識正確率實在是太嚇人了⋯這樣或許真的能恢復寫部落格也說不定⋯只是有點耗電啊⋯

下一篇會貼午餐便當的,晚安。

elielin

本名林依俐,1976 年生地球人。看似任性又狂妄的現實主義者,但是本人卻只覺得自己是獅子座O型長女的典型。原本順便經營出版社並包攬一切雜用,最近則因為心累暫時呈現半退休狀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