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作為自我表現手法的COSPLAY

是故事角色動人的立體化身,
是同人販售會裡的目光焦點。
追尋認同的手段,變身慾望的實現。
——你應該要知道的COSPLAY。

「COSPLAY」,對於本誌的讀者來說,這應該並不是個陌生的字眼;但是直到現在,對於廣大的一般大眾而言,這可能還是個「新人類用語」。然而「COSPLAY」一詞,從其出現在日本的漫畫同人販售會算起,至今已經有超過二十年的歷史,在台灣開始被使用的時間,其實也有將近十年以上。不過,「COSPLAY」的行為本身不需要理論知識,重視起而行的活動性質,以及響亮新潮的語感,使得雖然它有著長久歷史,但卻甚少在理解其來由與確切含意的情況下被使用,在口頭上,於報導中以訛傳訛地被傳播。

可能有人會認為在「COSPLAY」發源地日本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實際上狀況與台灣也是半斤八兩,甚至從某些角度看來,可以說是更糟糕;談到「COSPLAY」,有一點從電視看來的預備常識者,可能還會想到打扮成卡通漫畫人物模樣的妙齡女郎,但如果僅從雜誌廣告欄與歌舞伎町的街頭看板來獲得資訊的人,可能就只會直接想到酒店小姐身穿清涼學生制服或是護士裝的「服務」。

無論是日本國內外,對於這眼前看得華麗,語感異常響亮的「COSPLAY」,很可惜地常常是抱著扭曲或是片面之印象的。在這裡,就讓我們從由來與歷史的角度,來對這個大家既耳熟又陌生的「COSPLAY」作一番解說。

何謂「COSPLAY」?

「COSPLAY」,中文裡現在慣用「角色扮演」來代稱,來自將「costume play」的短縮稱呼。就算在「COSPALAY」發源地的日本,仍有不少人以為這個「costume play」這個用語,是日人為了稱呼這樣「以動漫角色為主的扮裝」而自己拼湊出來的日式英文造語,其實這是個非常大的誤解。「costume play」乃是個既有的英文慣用語,意同「costume piece」,指的是「古裝劇(時代衣裝劇)」,尤其是特別強調舞台服裝(costume)之精細或華美,或是重點在舞台服裝上面的戲劇;而廣義一點來說,歷史劇或時代劇皆屬於為「costume play」的範疇,像我們在電視電影可看到的武俠劇也是一種「costume play」。

這「costume play」一詞在1978年,由至今仍是日本最大同人販售會的COMIKET召集人米澤嘉博氏,在當時的場刊撰文時,借其意而轉用於指稱「(販售會場裡)以動漫人物角色為主的扮裝」後,便在極短的時間裡迅速地傳播,並產生了縮稱「COSPLAY」。但是我們必須明白的是,「COSPLAY」並不是突然發生的,在出現於販售會場刊上之前,日本便早已經有如此的裝扮文化—只是在當時不管你是扮成漫畫還是電影人物,穿外國軍服或是民族衣裳,都與貼鬍子戴墨鏡的變裝視為同一分野,皆稱作為「假裝(日式漢字,意指「化裝、扮裝」)」。而「COSPLAY」的定位,則是在這樣的「假裝(化裝、扮裝)」文化源流之下,於動漫畫等視覺娛樂圈子裡發生的分支。

想理解何謂「假裝」的話,著名的常態特別電視節目《欽ちゃんの全日本假裝大賞》(1979~,日本電視台。台灣譯名「超級變變變」,於國興電視台播放)是很好的參考對象。從這個節目裡,我們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假裝」,舉凡扮成人物、動物、無生物,都是「假裝」。不過近年的節目參加者作品在服裝之外,更運用巧思在「表演」之上,已經不是單純的「假裝」;如果有機會看到初期的節目,可以發現當時比較接近單純的創意變裝加上一點模仿秀。像是於1979年年底放映的第一回裡,之後成為演技派巨星的竹中直人(當時是大學生)便是扮演「吸血鬼松田優作」,但可能因為不像所以也就拿了假裝大賞史上第一個不合格。順便一提,同樣是第一回也有挑戰者,穿著《機動戰士剛彈》裡地球連邦軍制服—那正是標準的「COSPLAY」—出來擺姿勢,然而可能是評審們不太熟他們在扮什麼,所以很可惜的也沒有合格。

COSPLAY的近鄰遠親

談起日本這「化裝、扮裝(假裝)」的歷史,如果無限上綱,早在江戶前期出現的「かぶき者(傾き者、傾奇者)」,甚至可說是這樣扮裝文化的鼻祖。在關原之戰結束後,日本民間社會由於動亂轉為安定,但同時也因為藩政體制的成立,使得年輕人喪失可因一戰便一獲千金或是一夕成名的機會;而就像是對於體制的反抗般,便出現一些年輕人身穿洋風或一反當時常識的裝束服飾,腰繫巨大長刀、手持西洋煙斗桀傲不馴地在街上昂首闊步。因為這樣與眾不同的打扮總是引人側目(かぶく),所以他們便被稱為「かぶき者」;而這稱呼衣著流行感覺前衛華麗(也包含精神氣度上的與眾不同)者的「かぶき者」,也就成了之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舞台衣裝劇「歌舞伎」的語源。

但是要說這創扮裝文化的先河「かぶき者」,跟現在以動漫角色裝扮為主的「COSPLAY」有什麼血緣關係其實是蠻牽強的;比起「かぶき者」,大正至昭和初期的「モボ/モガ」應該接近「COSPLAY」多了。明治維新帶來的日本近代化,以及在明治中期以後被發明並引進日本便大受歡迎的電影(當時稱為「活動寫真」),也著實影響了當時日本人的娛樂型態,「活動寫真」的風潮到了明治末年更是狂熱,也開始有人模仿電影裡西洋人們的穿著上街。雖然這種行為在一開始,因為看在當時還穿著和服的保守大眾眼裡簡直是奇裝異服的打扮,而頗受到非議,但進入大正年間,這反而漸成為一種時尚。到了大正末年,這些跟隨西洋電影中的最新流行而作洋風打扮的年輕人被稱作「モダンボーイ(modern boy,簡稱モボ)」、「モダンガール(modern girl,簡稱モガ)」,成為品味走在時代尖端的象徵。

不過從電影裡的流行裝扮自己的「モボ/モガ」,也只是「COSPLAY」的遠親,之後供給「COSPLAY」文化生長養分的土壤,還有日本人體內自百年前便具有化身願望因子的證明而已。那六○年代後期開始到七○年代前半熱烈地於美國舉行的SFConvention,也就是SF迷們聚集的大會裡的節目「化裝舞會(Masquerade)」,才算是「COSPLAY」真正的直系血親。當時正值美國SF電影的全盛期,美國的SF迷們也就在這樣的化裝舞會裡,打扮成超人或是《星艦迷航記》、《星際大戰》裡的角色到處走來走去;這樣的電影或漫畫的角色扮裝,是一種站在具有共同興趣之延長線上的社交活動,穿在身上的服裝就代表著自己偏好的作品,讓其他的人一眼就可以知道該與你開口談什麼話題。而這個在美國SF迷聚會裡風行的化裝舞會,深深影響了當時大老遠跑來美國參加聚會的日本SF迷,他們也就很自然地把這種社交形式帶回了日本…於是在六○年代末,之後成為日本SF迷代表性活動的「日本SF大會」裡,也開始少數不特定地出現扮成星艦成員或是特攝英雄的人。而這出現在日本SF大會裡的特攝與電影角色扮裝,則也是目前能夠被確認的資料裡,最早出現在公眾場合裡,最接近現在「COSPLAY」形式的扮裝;相對於美國至今仍然是只屬於SF迷們的SF化裝舞會,在同樣的時間裡,日本卻完全發展成為滲透十到四十歲動漫畫、特攝、電影等各種表現形式嗜好者間的一種穩定的次文化。

發生於活動裡的COSPLAY

在1972年舉辦,參加人數約三百人的第11回日本SF大會「MEICON 2」終場時的閉會宣言時間裡,大會主辦人與主要幹部們紛紛打扮成假面騎士、木乃伊等SF特攝卡通電影影集的人物上台謝幕,首次將過去零星出現在場內的扮裝搬上舞台;而如此形式的演出,也在1975年之後的SF大會轉化為「costume show(服裝秀)」,成為每次大會結束時的一個固定節目。另一方面,於1975年開始舉辦的COMIKET裡,也開始有參加社團為了宣傳自己,穿著像是納粹風軍服、男裝或是模仿搖滾樂團團員的打扮。到了1977年,先是有打扮成「海王子(海のトリトン)」的少女在會場遊走而引起眾人注目(當時一場販售會的參加人數約在千人上下),在接下來的活動裡也出現了動畫迷的團體,特地去向動畫製作公司商借戲服扮成「科學小飛俠(科學忍者隊ガッチャマン)」,在會場一角表演起來;這使得有了祭典(販售會)卻沒有祭典用裝束的動漫畫迷們豁然開朗,紛紛奮起參與這樣的扮裝活動,同時因為《宇宙戰艦大和號》放映所帶來的熱潮,集團扮裝、軍服系的扮裝也隨之急增,也開始有戶外短劇型態的自主表演。扮裝人數增加使得1978年的COMIKET場刊裡,也因應狀況而介紹起這種新的表現形式,並與其命名為「costume play」。

這屬於動漫同人誌販售會場的COSPLAY,隨著1980年前後的《機動戰士剛彈》風潮,與源自SF大會裡的SF迷以動畫、特攝和電影為中心的扮裝合流,漸漸形成一個存在於以動漫、電影等娛樂文化活動與祭典裡的安定活動形式。接下來,隨著日本動畫文化劇烈的成長發展,動畫雜誌創刊使得取得設定資料較過去輕易許多等因素,COSPLAY這樣的文化也更加茁壯,也開始出現所謂「COSPLAY明星」。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以扮演自創動作特攝英雄著名的「破李拳龍」,此人除了自行出版原創漫畫同人誌,更組織了小劇團,自己穿著自己的漫畫裡出現的角色服裝,在會場裡的空地捨身現場表演動作片,這樣將產生於販售會的同人精神完全以身體現的行徑,幾乎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為之後同人活動參加者暴增,大多數的活動都由於安全問題禁止扮裝者於場內外的自主表演),破李拳龍本人現在是不但是專門的替身動作演員,也是職業漫畫家。之後的COSPLAY歷經與同人誌社團的對立與和解,以及與多問題的發生與解決,動畫的爛熟、電玩熱等等的流行來去,到了1995年以後,現在這種靜態的,主要的互動方式為攝影與被攝影的被攝體式COSPLAY活動方式算是確立了下來;這種攝影會式的COSPLAY也與在1997年首次在台灣舉辦的大型販售會CW一同進駐了台灣,取代台灣之前穿軍服制服扮成假面騎士赴飯局的活動形式,成為台灣COSPLAY活動方式的主流。

但在是為表現形式的COSPLAY進化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問題。第一莫過是禮儀的問題,幾乎是與聚會、販售會密接的COSPLAY行為,是無法避免與他人間的接觸的,然而急速成長的COSPLAY參加者裡,也自然地出現一些舉止旁若無人的扮裝者,隨地丟棄垃圾、大聲喧嘩、就地換裝,或是拿著手杖長劍穿著暴露直接搭公車電車等行為,造成他人的不便與不快,這不但是在日本,在台灣也是個很深刻的問題,因為這往往會影響到整個活動帶給社會,最少也是會場周邊居民的印象,一旦遭到反彈可能就會失去場地租借的權利;過去台灣的同人販售會,失去師大體育館這個場地的部分原因便是在於此。另外在同人誌販售會裡,扮裝者妨礙到社團同人誌展示活動的進行,以及造成販售會的主客異位,也是嚴重的問題,這使得同人誌作者與扮裝者不時地產生對立,不管台日都曾經出現過要在同人誌販售會裡禁止COSPLAY的聲音。而安全性的問題也是常令主辦單位煩惱的,尖銳的鎧甲、拖地的長袍、刀劍、模型槍等服裝小道具,在人潮洶湧的會場內一個不小心,就會成為使人受傷的凶器,日本過去也曾發生像是有人扮作《足球小將翼》摔倒被釘鞋誤踩血流滿地、在場內踢球踢到人,以及盔甲類的扮裝戳傷人的事故。這些問題,也就造成了隨著販售會舉辦次數累積而增加的明文限制,從限制活動範圍、裸露程度、道具長度材料,到僅允許靜態攝影等各式各樣都有,對於扮裝文化而言,雖因為在需顧及整個表現圈的生存下,的確是件不得不為之事,但由於限制所喪失的發展可能性,則仍然讓人不禁感到十分可惜。

有人說,「COSPLAY」與一般的「假裝(化裝)」之間的差別,是對於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有投入「愛」,沒有愛情的COSPLAY,就只是單純的化裝而已。這實在是個簡單明瞭又一針見血的見解。從大正的モボ/モガ,到昭和的SF迷們的扮裝,人們對於在螢幕的另一側活躍著的角色所抱持的憧憬,與己身的變身慾望相融合並積極地使其具像化之時,往往將帶來對於當時服飾、裝身概念新的衝擊,也多少直接間接地影響了視覺的流行文化。而以「愛」為能源的COSPLAY,應該亦將承接過去的歷史,打開一片新的天地才是。

下一回,則將給各位介紹不時就出現在同人文化講座,要談動漫同人文化時絕對無法避其不談的巨大販售會「COMIC MARKET」,這怪物級同人集會的成立與歷史,敬請期待。

elielin

本名林依俐,1976 年生地球人。看似任性又狂妄的現實主義者,但是本人卻只覺得自己是獅子座O型長女的典型。原本順便經營出版社並包攬一切雜用,最近則因為心累暫時呈現半退休狀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