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之日。弄了一個邏輯不是很正確,但是很想做起來看的圖。把去年5月至今的死亡個案數放進同一張圖裡,跟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做個比較——但因為今年的新增人數都是以萬計,做出來會跟沒做一樣,所以就採「從 4/4 起改用每日新增中重症人數」的方式,讓棒棒和折線都能使用同一座標。
那看到了什麼呢?嗯…或許對於指揮中心來說今年的「中重症患者」,大概才是等於去年確診者的概念…吧…
輕症就算咳得快死,也可以忽略。
但是另一方面,怎麼說,今年的死亡個案數已經超過去年的兩倍,從指揮中心到整個社會好像瀰漫一種「沒有辦法」、「這是必要犧牲」的感覺,完全沒有去年那種「人怎麼會這樣陸續死去呢!」的激動。
實際上我就眼睜睜看到認識的長輩口出「今天幾個死啊?90?喔,那還好嘛。」這種讓我覺得「 (´・ω・`;) 嗚哇…」的反應。不知是不是歷經去年的染疫死亡、接種死亡(至今天累計 1491 人),大家已經麻痺了。
90 人如果跟日本比,其實很多啊…之前也提過,日本今年2月慘到爆炸的時候,死亡人數也是單日最多 322,7日內平均壓在 250 以下。
附帶一提台灣的7日內平均若用發布數早已破百(截至昨日約 125),而用實際死亡日來看,目前最高點則是 99.9,但這兩天應該也會破百吧?
說到這兩天,指揮中心的專家李秉穎在被問及「兒童染疫如何預防腦炎?」時回答出「不要感染」這種菜市場阿婆答案而讓輿論沸沸揚揚,也不知道該同情還是不要同情。但說到為什麼我國兒童腦炎案例會這麼多,為什麼確診到死亡會這麼快,素人的我倒是覺得明明白白——就是篩檢門檻高,延誤就醫而已。跟去年沒有差別。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新冠肺炎最大的特徵是什麼嗎?就是病程前半「沒什麼症狀」啊。等到有症狀,表示已經感染進展一陣子了,為了所謂確保醫療量能,之前要小孩「發燒時先吃退燒藥看看再考慮投醫」、要大人「有症狀後快篩陽性再來 PCR」,把篩檢門檻拉那麼高,當然很容易確診時就已經很嚴重,於是很容易就死掉啊。
我也相信醫療量能過載,但如果問到「為什麼會這麼多人一下就死掉/小孩惡化成腦炎」,我認為答案就是「篩檢/上醫院標準過高,沒能提早就醫」。醫療量能有限是事實,但從患者的角度,沒能提早就醫會提高喪命機率也是事實。這之間的平衡很難拿捏,才會有那麼多國家遇上新冠就醫療崩壞吧。
希望現在調整為快篩陽即確診之後,枉死者能少一點。上天保佑。
感覺是因為說不出「每週篩檢兩到三次」所以只好說「不要感染」
翻來覆去的就醫指引都讓人懷疑是不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