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日字詞解說

說文解字看「漫畫」②

By 2005/10/147 7 月, 2022No Comments

福澤諭吉、北澤樂天與豐子愷

 而使得「漫畫」一詞之所以具有今日我們所認知的意義,則跟日本啟蒙思想家的代表,福澤諭吉(1835~1901)有非常深切的關係。

 是的,就是那個現在日本一萬圓鈔票上面印的那個福澤諭吉。活躍於明治後期,致力於民眾教育與推動日本近代化的福澤諭吉,著眼於圖畫媒體所擁有的大眾性與普遍性,以及其所能發揮的強大潛在影響力,在明治三十二年(1899),拔擢於在日發行報紙的英文報社繪製時事諷刺畫的北澤樂天,到自己所創辦日報《時事新報》(1882年創刊)擔任圖畫記者;因為福澤諭吉認為,將時事以帶有諷刺趣味的圖畫方式呈現,是讓大眾對於時事產生關心的最有效的方法,而北澤樂天的創作風格與切中要害的時事諷刺,正符合福澤諭吉的理念。在福澤諭吉去世後的第二年,明治三十五年(1902)一月起,《時事新報》便為受到廣大讀者群支持的北澤樂天開闢了週日特集專欄「時事漫畫」,在每天都有的政治時事諷刺畫之外,也刊出一些兩格、四格生活趣味漫畫;這便是與具有現今所指稱之「漫畫」一詞使用的濫觴。之後隨著《時事新報》的大發行量與北澤樂天高騰的人氣,「漫畫」逐漸開始取代統一起其他如「ポンチ繪」、「戲畫」、「諷刺繪」等稱呼,到了昭和年間,這自江戶時代起便存在其雛形,以大量複製為前提而創作的趣味諷刺畫手法,終於以「漫畫」一詞得到了統一,之後經過數次技術上的革新仍沿用至現在。

 至於「漫畫」這個詞在出現在中文裡的時間,就目前所知是以1904年所發行的上海《警鐘日報》上的時事諷喻畫專欄「時事漫畫」為最早;然而這份報紙發行量並不大,對於中文的使用並沒有造成什麼影響。當時等同現今漫畫之繪畫手法的稱呼,有「寓意畫」、「諧趣畫」、「諷喻畫」等等各式各樣(想想這也就跟日本江戶明治時期的狀況差不多),而之後促使這些繁雜稱呼統合以稱為「漫畫」,則要歸功於活躍於民初的漫畫家,也是文學家的豐子愷(1898~1975)。

 豐子愷於二十三歲時曾遊學日本,學成回國後便開始於執教鞭之餘,從事漫畫創作。1925年,其作品《燕歸人未歸》於上海文學研究會機關誌《文學周報》以「漫畫」為抬頭刊出,並在之後亦陸陸續續於同誌發表作品,之後也結集成為「子愷漫畫」發行;豐子愷的作品多以現實生活、人間百態為題材,簡單樸實又賦詩意的風格,除了受到當時人們熱烈的支持之外,其作品的數量亦是非常龐大,也就使得「漫畫」一詞,乘著「子愷漫畫」的名氣迅速地於中國流傳開來,取代了其他稱呼,落實於中文之中。

 距今約一百年前的明治末期、大正至昭和初期的二十餘年,「漫畫」開始漸漸演化形成了你我所認知之漫畫的雛形。而後的漫畫,在經過了戰爭對於漫畫文化的摧殘,從廢墟中重生,到手塚治虫確立了屬於現代漫畫(日式漫畫)的文法、六零年代時劇畫的出現,「漫畫」一直隨著時代不斷地演進與精鍊著。不過近年的漫畫卻因為生產結構(創作心態)上嚴重的內耗,似乎有原地踏步的感覺……希望只是我想得太多。

 關於「漫畫」,就先談到這裡。其實關於漫畫的「前史」部份,以及近五十年的日本漫畫發展、台灣漫畫發展都有蠻多東西可以講的,不過一下實在寫不出來(光兩個字就寫這麼長,都寫完這電子報大概超過1MB),還是待下次有機會再談吧!

written by Elie Lin, 20030114
原發表於IdlerGearTheory電子報第一期

 

elielin

本名林依俐,1976 年生地球人。看似任性又狂妄的現實主義者,但是本人卻只覺得自己是獅子座O型長女的典型。原本順便經營出版社並包攬一切雜用,最近則因為心累暫時呈現半退休狀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