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今天的 PCR 檢測可能塞車狀況。想寫一些分析,但想想這有什麼好分析,就是一翻兩瞪眼的數字很奇怪而已。不過還是交代一下這張圖怎麼看好了。

原始資料是來自疾管署首頁每天更新的「累計送驗」、「累計排除」、「昨日已排除」這三個數字,還有「當日確診人數」與「累計確診人數」。

藍色棒棒是「昨日新增已判讀件數」,就是送了 PCR 之後得到結果的數字,由「昨日已排除(結果陰性) + 當日確診人數(結果陽性)」算出。這數字在 4/25 以後就一直在5萬~6萬出頭之間徘徊。

而綠色折線是藍色棒棒的7日內平均,很明顯在 4/27 以後就一直突破不了6萬,變成一條橫線,數字則落在 58,000 前後。一直說每日檢測量能高達 19.4 萬,但從實際數據看來 5.8 萬就已經撞牆了,真希望有人能去調查一下,不知道標註立委高虹安或議員徐巧芯有沒有用。

最後紅色棒棒是「昨日累積未判讀件數」,簡單又粗暴地使用「累計送驗 – 累計排除(結果陰性) – 累計確診人數(結果陽性)」計算沒有結果的送驗件數。從 4/26 累計破萬之後,昨日 5/5 已經累積到了 3.7 萬餘。所謂「篩檢塞車」不是只有塞在急診室的人龍,實驗室似乎也塞車了。

原始數字。重點有圈起來。

去年5月累積到 2.9 萬時蘋果就發新聞了,今年大家焦點都放在快篩患不足又患不均上,好像就沒什麼人關心這種顯而易見的數字問題…或許是大家早就打從心底不信任政府公開的數字吧。可是我反而認為這些數字,即便不是政府施政時的依據,也是亂政時的說詞,被歪曲的數字如果只是拿來說說,大家就笑笑也罷,要是把這當作施政依據,想必將導致各種大小悲劇累積的災難。

昨天發布 5/12 起要用「部分符合條件的情況下」抗原快篩陽性直接做為確診依據了,從目前急診到醫檢全塞車的狀況來看,是好的解決辦法,但「部分符合條件」這種設計…到時會不會又一團亂呢?對於疾管署首頁的數字又會有什麼影響呢?嗯。

附帶一提,5月以後發布的死亡案例突然都沒了個別的發病、確診日和死亡日,有種不想讓人去推算發病到確診、確診到死亡時間的感覺。即便有死後確診的案例(真的有),情報被如此限縮就很難一眼看出來,覺得…好,老實說吧。我之前做的表格格式就不能用了,沒有個別日期連發布時是死亡後幾天都算不出來,覺得很糟。咪喵。

相關報導資料

去年 5/20 說完「我們沒有任何想要蓋牌的念頭」之後,5/22 就校正回歸了

我是不太喜歡柯文哲,但不得不說在防疫方面他算是很科學,至少比指揮中心科學很多

elielin

本名林依俐,1976 年生地球人。看似任性又狂妄的現實主義者,但是本人卻只覺得自己是獅子座O型長女的典型。原本順便經營出版社並包攬一切雜用,最近則因為心累暫時呈現半退休狀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