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淺談日本漫畫同人文化發展史(上)

從有志於漫畫創作者的實習戰場,
到有著共同所愛的漫畫迷聚集地;
日本漫畫同人文化的萌芽期與茁壯期。
——紙上交流切磋所拓展的世界。

以二次大戰結束的一九四五年為分水嶺,日本於政治、經濟,乃至大眾文化皆有相當劇烈的變化。當然,是為大眾文化一環的漫畫也不例外。戰爭剛結束不久的四○年代後半即發生之兒童雜誌接連地創刊與赤本(低價紅皮圖畫童書)出版的熱潮,奠立了戰後日本漫畫發展的地基。進入五○年代後半,由手塚治虫等作家所確立的故事漫畫(Story Manga)的基本文法帶給當時的漫畫創作者,尤其是新人,所帶來的影響逐漸顯現;同時,取代力盡而衰的月刊漫畫雜誌,週刊漫畫雜誌的興起也為這些漫畫新秀帶來了充分的作品發表空間。進入六○年代後期,隨著自小便熟悉漫畫語言之團塊世代(戰後嬰兒潮)的成長,漫畫專門雜誌、青年漫畫雜誌乃至成人漫畫雜誌以隨之誕生,現今我們所知的辛香葷素包羅萬象的日本漫畫作品文化雛形也在此成形。

於是時代進入了七○年代後半,日本的社會大眾對於作為「媒體」的漫畫,開始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具有相當規模之大型出版社的參與,以及與電視卡通互助相成關係的建立,使得市場對於漫畫家的需求又再度大增;而漫畫家數量的增加,同時也意味著表現手法也因此開始更加地多元化。到八○年代前半為止,少女漫畫的抬頭、SF漫畫的熱潮,以及新生代作家融合西洋漫畫文法等帶來的各式嶄新手法,著實地豐富了日本漫畫文化的內涵。

然而從戰前起便一直存在之日本漫畫同人們的活動,則是在歷經戰時書刊內容審查、物資不足的黑暗期,於戰後沒多久的五○年代左右開始活潑化,並且確實地與日本漫畫於戰後的三四十年發展相互影響,而後激盪出了屬於日本的漫畫文化。這次要來談的,便是在這段日本故事漫畫文體形成的同時,日本漫畫同人文化萌芽與茁壯的記錄。

肉筆回覽誌的時代

「回覽」的中文說法叫做「傳閱」,然「回覽誌」指的便是「在眾人間傳閱的書報雜誌」,算是雜誌型態裡基本中的基本。也許各位或多或少都曾經參與過這樣的刊物製作,在中小學時的美勞或童軍課堂上分小組作來相互傳閱的詩畫集、或是收集全班的文章圖稿訂一冊大家傳著看的班刊,都是非常標準的「回覽誌」。而在漫畫雜誌完全不積極募集新人,一台影印機動輒天價的時代,有志於成為漫畫家者便多以編輯製作這樣的回覽誌傳閱觀摩,來達到自我訓練與改良求進的目的。而這也是戰後十餘年間,日本漫畫同人們最典型的活動方式。

五○年代的漫畫同人誌多是直接以原稿裝訂來傳閱的。這樣以原稿製本的回覽誌也就被稱為「肉筆回覽誌」(日文的「肉筆」為「親筆寫的、手寫的」之意),和進入六○年代後成為主流之鋼版油印回覽誌作為區隔。會促成如此製本方式的主要原因除了當時複印技術並未如今日方便,另外也是因為當時所謂研究會的參與者皆是以成為職業為目標的漫畫家預備軍,將作品結集的目的,僅是為了能夠有系統地互相觀摩原稿互相批評,而非大量傳播。典型的傳閱方式大多都會在展示作品的會刊之外,加上一本批評簿一起傳閱以供參與者在閱後寫下對他人作品的意見,當傳完一輪後再將批評簿內容依作品分別,交付作者供其參考。這種漫畫同人自發性的切磋磨練,則造就了五○年代後半至六○年代前半的故事漫畫隆盛時代。

而提到五○年代的漫畫同人誌,便不能不提到由在日後以「假面騎士」、「無敵金剛009」、「大飯店」等名作聞名的漫畫家石森章太郎,其所主宰製作的同人誌「墨汁一滴」。 1950年,中學一年級的石森章太郎與近鄰的友人一起製作了第一本的「墨汁一滴」,然而由於畢竟不是有志一同的結合,所以作了兩本就廢刊了。之後的他便開始向雜誌的讀者園地投稿,其實力也在此間確實地成長,在當時的漫畫雜誌「漫畫少年」(學童社,1947~1955)的投稿專欄裡更是集集被刊登;1953年,石森便於「漫畫少年」的投稿園地召集同好,組成東日本漫畫研究會,於同年夏天再創肉筆回覽誌「墨汁一滴」的新生。這東日本漫畫研究會裡,尚包括了赤塚不二夫、水野英子等日後大家,而手塚治虫等常盤莊的住人亦多曾以插花形式於其上發表作品;其內容更是到處可見到參與者對於創作的熱情,主題練習、實驗作、著彩畫,最甚者曾有長達百頁、沒有一句對白全彩大作。「墨汁一滴」於1954年元旦的第二號之後,至1959年之間總共發行了八本,可惜的是現在第三、四、五號已遺失,現存的五本收藏於宮城縣的「石ノ森章太郎ふるさと記念館」中。除了石森章太郎等人的「墨汁一滴」,於同一時期像是藤本弘與安孫子素雄(之後的藤子不二雄)學生時代自製的雙人誌「RING」(1948)、「少太陽」(1950),松本零士的「冒險記」(1953)等,也都是現今收藏者只盼一睹的肉筆回覽誌。

另外,當時也有連會刊都不發行的漫畫同人團體,如鈴木光明、永島慎二等手塚治虫門下子弟為中心,以「所有成員皆成為職業作家」為目的而組成的「かこう會」(1956年成立)便是這類團體中傳奇性的一例。該團體成員尚包括前述的石森章太郎、赤塚不二夫、長谷邦夫等人。而其活動方式,就只是每月定期帶當月所畫的作品原稿集會而已。但這種面對面互看原稿互相比較所造成的刺激,使得這個團體在短短八個月就因所有成員都成為職業漫畫家,完成了社團結成目的而光榮解散。

劇畫同人與評論研究誌的發生

現今已甚少於日本街頭見到的租書店,在五○年代中後期曾經有過一段黃金時代。是時由於電視機尚未普及,市立公立圖書館也尚未整頓,在這樣的背景下使得租書店很自然地扮演起了街頭圖書館的角色,最盛期時曾達到日本全國計有約三萬租書店鋪之多。當日本漫畫創作出版舞臺正以手塚治虫一門等常盤莊住人為主,圍繞著東京發展的同時,關西則有另外一股新勢力透過了這樣的租書店流通管道產生。大阪一群熱愛漫畫的青年作家—佐藤まさあき、さいとう‧たかを等人,發行了租賃專用漫畫雜誌「影」(八興出版,1956~1957。後又於1957復刊)與「街」(セントラル文庫,1957~1962);那源自對於手塚式Story Manga手法的反發,而刻意與之劃分界線的寫實作畫與敘事風格,後稱之為「劇畫」的風格,就這樣透過租書店傳播到了全國。而六○年代初期,也正逢手塚治虫的創作陷入瓶頸,這令人耳目一新的劇畫風格也就更為讀者與新生作家所接受。

此時以「影」與「街」為中心,於日本全國各地產生了數十個劇畫同人社團。這些社團中有些是由劇畫迷所結成,性質上比較像是劇畫雜誌的誌友會,發行之同人誌的內容則包含了讀後感想的交換,自己的作品或是現行劇畫作品角色的模仿畫發表等等;且多是採鋼版油印本方式印刷以分發給社員。相對於之前同人社團幾乎皆以交換作品,聽取對己身作品意見為目的而採用肉筆回覽的經營方式,這種略近似Fan Club的同人誌發行方式算是一種變革。當然,也不是所有劇畫同人社團都是誌友會,亦有大半劇畫同人是以創作為中心的。

然而,隨著於五○年代末期漫畫雜誌因兒童市場的縮小而紛紛由月刊轉型為以少年為對象的週刊型態,以及因異軍突起的劇畫而拓展出的青年讀者群,使得在六○年代中後期產生了一股空前的漫畫雜誌出版熱潮。而這樣的熱潮中,以手塚治虫為中心,一方面以發掘新人為目的,另一方面則意圖與劇畫爭奪青年讀者群而產生的雜誌「COM」(1967~1971,虫プロ商事)也創刊了。宛如十數年前的雜誌「漫畫少年」般,「COM」也在雜誌裡設置了讀者投稿專欄「ぐら‧こん(Grand Companion的略稱,意指巨大的交流廣場)」,並確實地藉此發掘了如竹宮惠子、諸星大二郎等之後引領時代潮流的作家。

而異於「漫畫少年」的是,「COM」的「ぐら‧こん」「漫畫預備校」等投稿專欄,不只是選取優秀作品刊登,更還詳細地對作品解說評分,並提供互評的園地,儼然成為一個全國性的誌上漫畫研究組織;且在漫畫作品之外,誌上豐富的漫畫評論、漫畫時事分析、對談與特別報導,更是抓牢了從小閱讀漫畫成長之「漫畫青年(相對於從小閱讀詩書成長的文學青年,我試著如此稱呼)」的目光。另外,從1967年二月發行的第二期裡,便開始刊載編輯製作同人誌的要訣;1968年更是開專欄介紹同人活動、舉辦同人誌賞鼓勵同人誌的發行,還以長達數十頁的篇幅回顧日本戰後的同人誌歷史。這些紙上的活動,擴散至讀者群中帶起了同人結社與同人誌製作的新浪潮;在此時期全日本據估計約有將近二到三百個社團組成,而由這些社團發行的漫畫評論、研究同人誌也有如雨後春筍般地不計其數。以創作為主的同人誌內容也在這樣的潮流下,從以完稿出書多畫多練為最終目的,漸漸轉變成將漫畫看做是一種表現手法,而意圖藉由如此的手法來展現自我思想與訴求。

COMIKET的舉辦與少女漫研的群立

但七○年代初期,至此已儼為顯學的漫畫文化一轉成了社會輿論攻擊的矛頭指向。首先是少年週刊誌上連載的「ハレンチ學園」(永井豪)等因作品性尺度而遭受猛攻,之後又有劇畫手法作品如「アシュラ」(ジョージ秋山)等對於暴力血腥以及人性殘酷的的寫實描述遭到撻伐。在經歷六○年代後半所形成,就一種思想表現手法而言,總算得到了某種確信並開始多元發展的漫畫,卻於七○年代初期遇上尚屬一元式大眾文化價值觀砲火猛攻之下,使得出版社對於新的嘗試興趣缺缺,漫畫家們則怕動輒得咎。而六○年代後半的先鋒雜誌「COM」於此時的休刊,更是雪上加霜;少年週刊誌因社會輿論與成本限制下,對於深刻主題與特殊作品的棄守,亦使得漫畫表現文化開始顯露停滯。不只是漫畫文化而已,在學運鬥爭敗北,以及經濟與石油危機所造成的陰影下,當時日本台面上的大眾文化所能呈現的,多是一種畫一的,尋求標準而拒絕小眾存在的印象。

在這種閉塞的文化空氣之下,新的文化縱使有發生的餘地也沒有交流的場所(=媒體)。於是,一群憂心於此的年輕文化人,便自費定期舉辦起漫畫同人集會,試圖藉由同志同好彼此的交流,產生新的刺激來打破停滯的現狀;而這個定期集會活動被命名為「Comic Market」,日後簡稱為「COMIKET」。發起於1975年之這最初的COMIKET聚集了六七百人次,出展的團體則為三十二。誰也沒想到這個集會在二十五年後,會成為一個每期入場人次達數十萬,參展團體以萬計的超大型活動。

COMIKET創辦初期的七○年代後半,也正好是遇上了由萩尾望都、竹宮惠子等人在風氣封閉已久少女漫畫界大起革命,捲起新風潮的時候;當時如白泉社等少女漫畫雜誌出版社也因此改變了思考方式,開始積極地發掘新人,並出版一些關於漫畫製作的入門書籍。這也是促成同一時期女子大學漫畫創作研究社團,以及少女漫畫研究社團創辦熱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時期的以學校社團型態參與漫畫同人活動,而於日後成為具知名度的女性作家有像是御茶水女子大學漫研「ばるぼら」活動的柴門ふみ、日本女子大學漫研「びびっと」的高橋留美子、東京女子大學漫研「やっはるー」的森川久美等人;而學校社團以外的少女漫畫創作社團也出了像是高口里純、谷地惠美子等打破傳統的少女漫畫家。在創作之外,以意見交換感想分享為主的少女漫畫FC(Fan club,同好會)會刊也大量地產生,成為以創作與評論為中心的傳統同人誌以外的新勢力。

在七○年代中期由萩尾望都等被稱為二十四年組的新生作家,將歷史、SF、傳說神話與美少年間的同性戀等,原本被過去的少女漫畫視為禁忌的要素帶入作品之中;這樣的刺激使得在1975年到1978年間,當時以女性為主導之同人誌的世界裡,同人作家們也大膽地敢於突破禁忌,產生了如唯美(耽美)作風,性愛論述等新的作品領域。這使得過去數十年僅將內容侷限於校園清純戀情的少女漫畫,在七○年代裡這職業與同人的交互影響下得到急速的進化,進而使少女漫畫得以脫離格式化的夢幻空間,開始由女性的觀點檢視世界、描繪等身大的日常。

從回覽誌到販售會,五○到七○年代的日本漫畫同人們為了成為職業作家而畫,為了闡述自己的思想而畫。他們在被視為新生作家最初之舞臺的同人誌裡,思考、嘗試進而建立了現今漫畫所依循之圖像語言的文法;而職業與同人作品間相互影響與刺激的軌跡,也確確實實地成為了現代日本漫畫發展的重要地基。

在另一方面,1977年「宇宙戰艦大和號」電視版的播出與電影版的上映,造成了空前的動畫卡通熱;而緊接著的1979年,「機動戰士鋼彈」的播出與在高年齡層動畫迷間造成的轟動,則確立了自動畫內容衍生出的同人漫畫作品於日本漫畫同人誌裡代表性的地位,並徹底改變了同人誌的體質。之後,隨著八○年間日本經濟的高度成長與九○年後的暴落,隨著商業動漫畫的變遷與迷走,漫畫同人誌的內容與定位、還有同人作家的心態也同樣地產生劇烈地變化。下一回的主題,便是這如近又遠的近代日本漫畫同人文化發展,敬請期待。

elielin

本名林依俐,1976 年生地球人。看似任性又狂妄的現實主義者,但是本人卻只覺得自己是獅子座O型長女的典型。原本順便經營出版社並包攬一切雜用,最近則因為心累暫時呈現半退休狀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