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巨大販售會 COMIC MARKET

什麼是COMIKE?
是日本動漫迷的盛典,
是次文化表現的集約。
——四十萬人的四十萬種COMIKE。

日本,或應該說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同人誌販售會「Comic Market」,簡稱「Comiket」或是「コミケ(CoMiKe)」。這每年只定期在夏、冬兩季舉辦,參加社團以萬計,單日入場人數以十萬計的超級大型活動,也使得原本只是單純指稱「Comic Market」的「コミケ」一詞,幾乎是被作為所有日本動漫畫同人販售會的代名詞。在九○年後半日本經濟跌入不景氣谷底的現實之下,Comiket強大的集客力,卻持續地帶來據估計將近百億經濟效果的事實,更是吸引了日本甚至是世界媒體的目光。

然而,對於這動輒便可聚集一個地方都市人口之巨大活動的認識,縱使是對於動漫畫與同人活動較為熟悉的本誌讀者,也大多只停留在「動漫迷的盛典(聖地)」程度,更罔論對於動漫並無興趣的一般大眾與媒體會有什麼概念。

Comiket的歷史與沿革是如何?其本質又是為何?希望透過這樣的分析,來解明Comiket之所以是Comiket的原因,以這個可以說是大型販售會指標的活動為說明藍本,讓各位對於所謂「販售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由數據看COMIKET

在之前談論日本的漫畫同人發展史時便曾經提到,Comiket的源起,是來自在七○年代當時閉塞的文化空氣之下,由於憂心新生文化交流空間的貧乏,一群年輕文化人自費定期舉辦的漫畫同人集會。目的非常地單純,僅是想讓自製的漫畫作品或同好會誌,有管道與其他人交流罷了——要是沒有這樣的既有管道,那就自己製造一個——這就是Comiket的開始。

1975年十二月,在東京港區虎之門的消防會館一間會議室裡,靠著幾張大桌子與不到五十腳的椅子,第一屆Comiket就這樣地舉行了。當時參加社團數僅有三十二個,入場人次則為六百到七百人左右。六○年代後半漫畫閱讀創作風潮已於此時催化熟成,市面上也流通著許多漫畫製作入門書,加上當時以萩尾望都、竹宮惠子為首的新感覺少女漫畫正大受矚目,使得一部份也是趁著如此熱潮而舉辦的第一屆Comiket,參加者主要也都是十幾歲的少女,她們抱著自己的作品,藉由這樣的活動來與其他有志於創作的同志們互相分享欣賞;也因為包括主辦單位的人員在內,參與活動者多是年輕學生,所以Comiket的舉辦時間也就固定地以每年的春假、寒暑假為主。

這樣以漫畫研究、少女創作社團或是同好會為主的Comiket,在一年後的1977年年初,第五屆的舉辦就面臨了第一次的轉變。電視動畫影集《宇宙戰艦大和號》捲起的動畫熱潮,使得動畫研究、愛好社團也開始出現在場內,入場人次則受影響而倍增,一口氣由六七百跳到千餘人次。之後隨著入場人次的成長,以及在1979年年初,由《機動戰士剛彈》熱於會場產生的新勢力,原本以漫畫愛好與創作為大宗的Comiket參加社團比例也產生了改變,形成動畫愛好與漫畫創作社團兩分的情勢。到了第11屆的Comiket,參加社團數突破兩百,主辦單位也首次準備了B4大小兩面影印的會場配置圖,而也首次將動畫與漫畫社團分類配置;然而,暴增至三千人以上的入場者數,使得從第五屆便一直借用的會場大田區產業會館開始無法負荷,於是在1980年的第14屆,Comiket便轉移至神奈川縣的川崎市民中心,此時的社團數為三百八十,而入場人數則達六千人。

然而,自然地形成動漫綜合性同人活動之後的Comiket,其每場以約兩成到五成的比率成長的入場人數,又輕易地就讓川崎市民中心無法負荷。在歷經入場人數破萬的第18屆,1981年十二月,第19屆的Comiket索性租下當時日本最大的室內活動場地晴海國際貿易中心南館二樓,企圖解決入場擁擠的問題,但同時這樣寬廣的場地也更是吸引了社團的參加。第21屆(1982),參加社團數九百七十,已經完全不是個人一天內可以仔細逛得完的規模,所以社團目錄(入場手冊)也就因應需求誕生了。配合方便使用晴海國際貿易中心的日程,第26屆(1984)以後取消了春季的舉辦,而形成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夏冬兩回制,但這也使得每次舉辦的參加社團與入場人數更多;為了分散每年倍增的人潮,第31屆(1986)起Comiket便將分為兩天舉辦的形式常態化來試圖對應,此時的入場人數為兩日計四萬人。

八○年後半,漫畫《足球小將翼》、《聖鬥士星矢》等作品的熱潮帶來了第二次的巨變,社團數由自第31屆以來維持的四千四百左右,在34屆(1988)擴大會場租用的同時,倍增為九千兩百餘,這樣大量增加參展社團數的舉動,直到轉移到有明東京BigSite之後的第52屆(1997),由於《新世紀福音戰士》流行末期所帶來的效應,較前屆參展社團增加一萬餘(成長率約為前屆之1.5倍)之前,Comiket的參展社團數,則是一直保持在每次增加千餘左右。另一方面,入場人數則先是歷經會場遷移至幕張,以及由電玩遊戲類的同人創作大量產生、《美少女戰士》的風靡一世,造成入場人數倍增(第38屆,1990)突破20萬人,而在之後會場又由東京國際見本市會場,轉移到東京BigSite,於第52屆社團數大舉提升的同時,再度倍增為40萬人,而確立了Comiket為日本最大集會活動的地位。而在52屆以後,由於將參展社團數上限設定在三萬五千左右,入場人次的成長也趨緩;2003年夏天的第64屆Comiket,參展社團有三萬六千,入場人次則為46萬人。

具有高度自由的「場所」

日本的同人販售會有兩個主要發生時期。第一次是在七○年代後半,於Comiket成立的前後,也陸續有「まんが市(漫畫市)」、「ミニコミフェア(Minicomi Fair)」、「コミックカーニバル(Comic Carnival)」等小型販售會出現。與Comiket相同,大多都是由學生或是年輕文化人為主,各自懷抱著理念與理想舉辦的活動,但是除了Comiket以外,其他活動則多因主辦者們的升學就業,而無法撐過1982年。第二次的發生潮是在1986年前後,主要是趁著《足球小將翼》所帶來,以女性為中心幾近瘋狂的衍生同人創作風潮之勢,企業主辦的販售會大量地出現,在另一方面,以單部作品或特定主題為主舉辦的單類型即售會(Only Event)也點在地發生。過了九○年,整個同人文化的成熟,促使販售會的形式也趨向多元化、細分化,單純只是為了搶一票的企業開始無法維持而紛紛撤退,漸漸地形成現在日本販售會,二分為「全類型(百貨公司)」與「單類型(專賣店)」各自發展的狀況。

而可說是全類型販售會裡,擁有最大規模的Comiket,又是抱著什麼樣的方針呢?實際上,Comiket的主辦單位Comiket準備會,雖然在八○年代中期為了場地租借需要(東京BigSite等大型會場不接受個人的租借),成立有限公司Comiket,但基本上仍是一個同好協力組織(參與人員並不支薪),其方針——自己創造並確保一個能夠自由發表作品、交流意見場所的基本原則,這二十多年來也不曾有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自己」這個字眼,與其他的企業主辦活動,主辦單位與參展社團、參加者是為「業主與顧客」的關係稍有不同,Comiket準備會一直刻意地將與參加社團、參觀者之間所存在的關係,固定在Comiket首次舉辦當時,主辦人與參加人員皆為「戰友」的關係之上,這種關係現在雖仍常見於小型或是單類型即售會上,但是大規模的全類型販售會裡,除了Comiket便沒有其他活動能夠堅持,或應該說是維持這樣的關係。

「Comiket只是提供一個『場所』。」從第一屆便參與主辦,1979年接下Comiket準備會代表,這巨大活動實質上的催生者,本業為雜誌編輯兼漫畫評論者的米澤嘉博氏,曾經在公開的討論會上如此說:「每個人的作品都是獨特的存在,是他人無法代為創作發表的,而相對的,也必須去認識他人的創作,也是獨特的存在。不管是否有商業價值,確保一個這樣能夠包容所有表現的環境是必須的。而這樣的場所,也勢必是被放任而不去加以控制的,準備會除了有違法之虞的激烈性表現以外,幾乎是什麼都不管的。」然而,放任主義的米澤氏卻也在Comiket自行發行的小冊裡再三強調,這樣的自由是來自人與人相互的尊重,以及維持「場所」存在之規矩、共識的遵守。

由此看來,Comiket其實並不是個單純的「活動」,而是一個考慮文化的進化而持續進行的「運動」。企圖製造的並不是基於利益關係結合唯一主辦者與複數參與者,而是基於一個不受時代變遷影響的理念「拓展表現交流空間」,來結合的無數召集人與無數行動者。所以縱使歷經許多的紛爭與風波,Comiket還是Comiket,得以長久地持續,舉辦得起世界級的同人活動。

巨大化後面臨的

作為一種文化運動的Comiket,加上漫畫這種只要有筆和紙,便得以進行的表現方式,使得原本只是參觀者的人,只要有心也可成為之中的表現者(參展社團)。不過,這也形成了一種增殖作用,使得參展社團與參觀者年年不停地成長。雖然這樣的成長,可以說是Comiket存在的一個重要目的,但由於會場大小的限制,使得近年的Comiket可以說是走到一個瓶頸。已經是日本一等一的活動會場東京BigSite,也只能在一天之內容納一萬兩千左右的社團,以及十餘萬人的人潮,相對於能夠接受的一場三天約三萬餘的社團容納量,每一次的活動都有五萬以上的社團申請參加,結果就只剩下抽選一途,而這樣的情況也已經持續了將近五年左右。

另外一方面,參加社團與參觀者的數量成長到城市人口規模,原本希望藉由販售會這種介面達成的「相互交流」機制反而日趨弱化,參加社團只是為了來賣自己想賣的東西,參觀者是來買自己想買的東西或是純粹地來觀光,角色扮演者也只是來秀給大家看等等,失去面對面分享交流心態所造成的一些混亂現象,何時會危及到Comiket本身的存在意義,也一直是對於Comiket有著深厚感情的工作人員與老人們十分憂心的問題。

如此煩惱對於目前大型販售會的參加社團尚不過千,參觀人次尚不超過三萬人的台灣販售會來說,看起來雖然有點奢侈,但是實際上,這並不是太久遠的問題。從台灣的活動場地、販售會發展與規模成長速率,以及一開始就大多把交流目的放在販售後面的活動參與者心態等方面來看,再過個三五年,或許規模比起Comiket會甚為迷你,但也將會遇上類似的問題。目前的Comiket,仍是以堅持著其理念為基本方針,來對應這個因巨大而產生的瓶頸;也希望當台灣的販售會走到這步時,也能參考他山之石,有個能夠堅持的理念在背後。

米澤嘉博氏曾於受訪時被問到何謂Comiket時如此回答:「是個媒體(Media),也因為是個媒體所以無法一言道盡。參與者來到會場看了些什麼、感到了些什麼,回去時又想了些什麼,不可能大家都一樣的。如果有四十萬的參加者,那就有四十萬種的Comiket。」所以又有人說,Comiket裡什麼都有,但也什麼都沒有,實在是一針見血。瞭解Comiket,也等於是瞭解同人間互動的本質,對於舉辦活動,或是參與甚至只是參觀活動,必定是有所助益的。

下一回的主題,則是存在於本次主題延長線上的同人誌、同人作品的分類,也就是類型的問題,將從分類的存在意義、分類時的思考基準等方面與各位分析,敬請期待。

elielin

本名林依俐,1976 年生地球人。看似任性又狂妄的現實主義者,但是本人卻只覺得自己是獅子座O型長女的典型。原本順便經營出版社並包攬一切雜用,最近則因為心累暫時呈現半退休狀態。

發表迴響